說到廁所里的細菌,大概很多人都會想到濕漉漉的地板和臟兮兮的馬桶圈。其實真的不必擔心,因為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決定衛生間有多臟的主要因素,是有多少人在用它。
來自芝加哥大學和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們所做的事情,就和你在中學化學課上做的實驗差不多。他們擦洗了廁所里的多種物體表面,比如皂液器、馬桶圈和地面,然后在8周的時間里監測細菌的增長情況。最終他們發現,盡管人們覺得衛生間是細菌的滋生地,但這些物體上的細菌并不比普通人家里的其他地方多。

在對多種物體表面消毒之后,科學家們以小時、日和周為周期監測了特定幾種細菌的增長進程。他們注意到,不同種類和位置的細菌各自有著獨特的增長趨勢。比如,一種可能致命的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在地板上相當集中。不過研究的合作者、芝加哥大學的微生物生態學家杰克·吉爾伯特(Jack Gilbert)教授說:“大多數葡萄球菌并不攜帶那些抗藥基因,所以說一般情況下即使MRSA存在,數量也非常稀少。”
葡萄球菌
吉爾伯特指出,這種差異可以被當作一個良好的指標,用來辨別哪些物體的表面真正有病菌。“病原體是否存在,或者其相對數量,或許是判斷健康不健康的一項關鍵標準。”他說。一些常見的細菌在環境中分布廣泛,隨著人們的活動,這些細菌會被鞋底等帶到衛生間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細菌并不會在衛生間的地板上一直保持很高的數量,相反它們的數量會在觀察的8周內減少到比其他環境還要低的水平。還有一些種類的細菌會在幾小時的時間內就下降到低于外部環境的水平。
吉爾伯特發現,68%至98%的菌群都與皮膚和戶外環境有關,最多有15%源自排泄物。很多與細菌存在相關的常見病毒濃度“低得出人意料”,“這表明在人造環境的表面,細菌宿主大體上都在休眠”,研究者在摘要中寫道。
誠然,某些污染程度最輕的物體表面恰恰是人們使用最頻繁的。這通常是因為人們會采取預防措施,比如使用馬桶圈之前先擦干凈,以及在一天結束后會請保潔員工進行消毒。相反大家使用時并不在意的物體表面才有可能細菌最多,比如門把手,所有人都會去擰,但未必先洗手。
另一項監測指標是細菌的穩定程度。在吉爾伯特的研究中,從廁所里散播出來的細菌會很快死去。“我們猜測,盡管由于沖廁所的緣故,腸道細菌會很快地擴散,但它們活不了很長時間,因為在干冷、富氧的環境中,它們大多競爭力不強。”他說,“照此推斷,我們預料皮膚上的微生物會成為主流,結果發現還真是這樣。”
這說明正常使用的衛生間本身并沒有那么多細菌,但是如果我們監控那些外來的細菌,結果就惡心多了。因此,盡管很多公共洗手間都換上了無需觸碰的皂液器、水龍頭和紙盒,但若根據這項研究的結果判斷,它們的衛生狀況還是很糟糕,只是不過沒有達到我們往常所擔心的那種程度而已。
內容源自:關注微信公眾號(東籬陽光),這里有最Top的裝修設計師,最專業的團隊,海量裝修技巧、干貨,手把手教你打造一個會呼吸的房子。
參考文獻:
Gibbons S, Schwartz T, Fouquier J, et al. Ecological succession and viability of human-associated microbiota on restroom surface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4.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