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肯定有這樣的人,看起來顏值也不高,也不算聰明,但很多人都喜歡他。也有些人,外表挺出眾的,而且個人能力也很強,卻經常形單影只。為什么有些人就那么受歡迎,有些人就不怎么受待見呢?今天給你推薦一本書,名字叫《什么是心理學》,書里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這個問題。
第一個原因,和人的中心性品質有關系。什么是中心性品質呢?簡單地說,就是通過這個品質,能連帶著反映出一個人的其他品質,也可以說是性格中的核心競爭力。一個人的性格氣質,以及他受歡迎的程度,受這個中心性品質的影響很大。
為了找到這個中心性品質,美國心理學家做了個實驗,給第一組參加實驗的人一張紙,紙上是關于某個人的描述,其中包括熱情、聰明、勤奮、堅決,等等,一共七個品質。另一組參加實驗的人也得到了某個人的描述,除了把“熱情”換成“冷酷”之外,其他的品質都沒變。然后,心理學家讓這些人說一下,他們覺得被描述的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結果,兩組人給的答案完全不一樣,第一組被描述的人,只是因為有了“熱情”這個品質,就獲得了很多紙上沒列出來的好品質;第二組被描述的人,只是因為有了“冷酷”這個品質,被添加了很多壞品質。為了進一步證明,心理學家重復了這個實驗,這次他們把“冷酷”和“熱情”換成了別的詞,結果大家的評價就沒有分歧了。也就是說,熱情和冷酷這兩個品質,和一個人的受歡迎程度有很大關系。因此,如果一個人不受歡迎,可能是因為他不夠熱情。
除了中心性品質,心理學還有個說法,叫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原則。這個原則是說,性格、長相和才華有時候都不重要,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傲嬌的自己。你喜歡我,我也喜歡你,你不喜歡我,我就不喜歡你。
有個心理學家做了個實驗,讓志愿者和自己的兩個助手一起合作,完成一項任務,但志愿者不知道他的兩個搭檔是內部人員。工作的時候,兩個助手會私下議論志愿者,然后還要故意讓志愿者聽到他們議論的內容。其中一個助手給了志愿者高度的贊譽,而另一個助手則給出了很多負面評價,之后三人繼續完成合作工作。在合作結束之后,實驗人員要志愿者評價一下自己的兩個小伙伴,結果第一個助手喜歡志愿者,志愿者也喜歡他;第二個助手給出了負面評價,志愿者也不喜歡他。
不過,相互性原則也不是什么時候都管用的。對那些自尊程度比較高、比較自信的人,他們對別人的評價不敏感,相互性原則就不那么管用。但是對那些低自尊、不那么自信的人來說,就會很在意別人的評價,這些人特別需要別人的肯定,相互性原則在他們身上的作用就很大。
另外,除了自尊心,相互性原則還和人的回報心理有關。因為我們總是想報答別人的好意,就好像一個人都這么喜歡你了,你要是沒什么回饋,心里會過意不去。出于這種回報心理,我們也會給喜歡自己的人多一些回饋,并且很可能喜歡上對方。當然,那些死纏爛打,或者濃度太高的喜歡,可能會給對方帶來很大的壓力,反而會讓對方想要離你遠點兒,甚至討厭你。
所以,想要受到更多的關注,你就要更熱情一點兒。想讓別人喜歡你,你可以先向他表達你對他的喜愛。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