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十年前,我們換件T恤,卷起褲腳,一雙平民運動鞋就能跑,現在想跑個步已經變得不簡單!從頭到腳都需一身裝備加成,沒有減震、防滑、透氣的跑鞋怎么跑!沒有速干、壓縮的衣褲怎么跑!沒有頭帶頭巾、水壺腰包怎么跑...
跑步越來越專業化,對不少年輕人來說行頭至上,就是要“裝逼得逼,求仁成仁”。但除了外在的金裝,大家也開始對智能穿戴和相關的手機應用有更高的要求,通過數據科學管理運動,不浪費奔跑的每一步。
相比專業的跑者,大家平常可能只care自己跑了多長時間,跑了幾公里,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大部分人卻會忽略“步頻”這個運動指標。

◆ ◆ ◆
步頻是什么玩意?
當我們開始跑步,身體向前就會帶動重心移動,另一只腳必須往前跨一步才不會讓身體跌倒。雙腳來回交替實現前行,這是跑步的基本原理。
所謂步頻,就是指腳步的頻率,用跑者每分鐘腳步落地的次數來計算。若你跑步時,左右腳共踏出130步,那么你的步頻就是130次/分鐘。
跑得快的都是步頻高?這說法并不正確,跑步的速度跟步頻沒有太大的關系,速度快的跑友,步頻肯定不慢,但步頻高的人,不一定就跑得快。

◆ ◆ ◆
步頻有啥參考價值?
我們為什么要重視“步頻”?因為雙腳轉換的頻率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跑步效率的高低,改變步頻能夠在短期內讓跑步變得更輕松,合適的步頻還能減少持續高強度運動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一般談到“步頻”,我們都會結合“步幅”(一步的距離)一塊說。要提高跑步效率,我們目標就是要在減小步幅的基礎上,適度提高步頻。
跑步時會存在雙腳騰空,這時身體為克服重力做功。如果保持相同的速度,步頻越慢,步幅增加,那么每一步用于克服體重做功的能耗就會越大(要攝氧的嘛~),我們便感到越跑越吃力。
另外,步頻的增加能降低足部觸碰地面的力量,減少對膝蓋沖擊力。往往我們以為跨大步就能跑得快,反而會因跑姿不當拉傷肌肉。較高的步頻可以迫使步幅縮小,讓雙腳在身體正下方擺動。

◆ ◆ ◆
保持多少步頻才合適?
雖然每個人跑步的目的不都是為了跑馬,但了解一些跑馬的常識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跑步效率。馬拉松的速度=步頻×步幅,提高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都可提高速度。當然,這只是一條極為簡單又冰冷的公式,步頻與步幅本身是兩個相互制約的因素,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步頻和步幅。
目前公認的理想步頻是180步/分鐘,一般跑者平均每分鐘的步頻接近150至170步。但大部分人的步幅都偏大,結果每次前腳落地時都有種剎車的力量在把身體往后拉,這是種不經濟的跑法。
步幅受個人身高、體能和髖關節移動性等因素影響,所以比起改變步幅,增加步頻相對更容易,有時小雞啄米比大步流星更能制勝!
當然,千萬別迷戀那個神奇的“180步頻”,最好是通過計劃性的練習,慢慢提高自己頻率,循序漸進才能降低不必要的傷害。

那怎么計算自己現在的步頻,制定改進方案?現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智能穿戴產品進行跑步監測,待跑步結束后就能看到平均心率、總步數、卡路里以及最大步頻,平均步頻等數據。
借助相關運動APP,還能看到每次跑步的詳細數據和變化趨勢,配合堅持不懈的合理鍛煉,逐步提升個人體能,讓跑步變得像呼吸一樣簡單。
本文原發布于我的微信公眾號:“樂心”,可通過添加“lifesensecorp”關注我。也可以點我的名字直接掃碼,每天漲點健康/運動的姿勢~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