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現代文明和審美的標準,脫發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但在過去,有不少人寧愿把長得好好的頭發剃得這邊禿一塊那邊少一截,并以此為美,是不是很難以置信?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歷史上有哪些民族,是以禿為時尚的。

1/ 契丹
契丹人這種獨特的發式被中原人稱為髡發,髡發是古代北方許多民族的共同特征,但具體的髡發形式各不相同。所謂髡發,主要是剃去頭顱頂部的頭發,或留下周圍部分頭發,或下垂,或編成小辮。

中原地區漢族的傳統禮教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漢族無論男女都蓄發,并把“髡發”看作是對人身的一種侮辱,而且有一種刑罰就是剃去頭發,叫做髡刑。對此《史記》、《漢書》都有記載。所以,漢人使用“髡頭”或“髡發”一詞來形容契丹的發型,帶有民族歧視的意味,雖然我們現在稱契丹的髡發習俗早已沒有了這種意味。
有史學家稱,契丹男女老幼追求輕便利落的發式特征,與中原地區較為守舊的發式相比,更具有靈活多變性,體現出契丹民族的勃勃生機和活力。
至于契丹人為什么如此熱衷于髡發,史書記述較少,《漢書》僅有寥寥數語,“北至葉榆,名為椃、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有人依此推測認為,遠古牧人乘馬馳逐,披散的頭發容易遮擋視線,故而將其剃去或結辮,便于騎馬。

▲契丹族髡發發式
2/ 滿族
滿族成年男子把前顱頭發全部剃去,只留顱頂后頭發,編結成辮,垂于腦后,主要也是便于騎射。清軍于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曾頒發“剃發令”,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發型是文化由內至外延續的具象表現,符號化的注解和詮釋。干掉漢人標志化的頭發,本質上是文化閹割,也是出于鞏固統治的目的。
但這以禁令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松懈,漸漸從“鼠尾巴”發展到“豬尾巴”。辛亥革命勝利后,剪掉辮子的人越來越多,到今天也只能在電視劇里看見了吧。

3/ 日本
如果有人對日本的歷史有研究或是看過一些大河劇,會發現幕末和戰國的武士大多把頭發剃成上圖的樣子,好端端的帥小伙也被毀得啼笑皆非,這種發型,又是怎么回事呢?

這種發型被稱為月代(さかやき),是日本古代成年男子最為常見的發型之一。剃法是將從前額到頭頂部的呈半月形的區域頭發全部剃光,使頭皮露出,平時,以頭發后部的發髻作結。
關于其作用最廣為流傳的說法,來源于江戶時代的學者伊勢貞丈:這種發型是為了抑制在帶兜帽時頭頂濃密的頭發所造成的汗水與蒸汽,減少悶熱對佩戴者造成的不適。
此風俗一直持續到明治時代的散發脫刀令頒布。
在中日戰爭、香港日治時期和新加坡日治時期,這些地區的華人認為這種發型只剩下一小撮頭發在頭頂前中部分,乍看之下就如蘿卜帶點莖葉的頭部,故稱日本人為蘿卜頭。

▲日本男子發型演變史
4/ 地中海地區
最早的歷史記錄顯示,剃光頭這一行為源于古代地中海文化,如埃及、希臘和羅馬。古埃及的祭司階級會儀式性地拔除所有的體毛,包括頭發、眉毛和胡子。所以現在禿頂有時被稱為“地中海”,估計和這些典故也有關系

▲阿諾德·沃斯洛在《木乃伊》中所扮演的大祭司印和闐
在古埃及,祭司并不是可以選擇的職業,而是世襲罔替的。神職人員享受巨大的權力和名望,因為他們的職責與國家命運和宗教息息相關。
祭司不僅從事宗教活動,還充當國家官員——這正是他們許多權力的來源。
祭司受過良好的教育,在不從事神職的時間里,他們從事其它職業,比如醫學或法律。可以這樣說,在古埃及,光頭是神圣、權利與知識的象征。
發姐小結
作為光頭的近義詞,禿頭在一般人的心中是男性衰老的象征。但事實上,很多情況下,禿頭不僅不是衰弱的表現,反而是男性雄風的明證——因為脫發的主要原因就是體內的雄性激素分泌過于旺盛。在大熒幕上,禿頭的男星比比皆是,布魯斯·威利斯的光頭和杰森·斯坦森那近似于光頭的謝頂,都使得他們的形象更猛、更性感,所以,如果脫發無可挽回,你可以考慮走硬漢路線▼

閱讀后有其他關于掉發、脫發、植發的相關疑問,都可以添加袁國安主任個人微信號【dryga166】咨詢,也可以關注頭發吐槽幫微信公眾號【Tchair】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頭發知識。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