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智能手機儼然成為了大多數人身邊不可或缺的數碼產品之一,這可能是因為智能手機具有便攜、應用齊全、價格合理等特點。而隨著眾多智能手機產品的競爭陷入白熱化,智能手機廠商自然也會在宣傳上多下功夫。不過你是否知道,有不少曾經被推崇的宣傳概念,實際只是廠家炮制出的噱頭而已?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不妨來一起了解一下,那些年手機廠商制造的“噱頭”。
“堆核”策略的滑鐵盧
我們都知道,智能手機和計算機一樣,最為關鍵的部件無疑就是負責處理各種信息、完成物理運算的中央處理器(CPU),而由于智能手機將顯示芯片(通過運算來處理圖形信號,從而幫助手機顯示各種畫面,處理視頻、游戲任務的芯片)封裝在CPU內,因此CPU的性能,是決定一款智能手機整體性能如何的最重要指標。
對于一款CPU而言,核心數(即常說的“X核”)這一指標的作用不容忽視。這是因為現今智能手機往往需要同時運行多個應用程序,并處理這些應用程序的運算請求,而這一能力(即“多任務性能”)和CPU核心數密切相關。舉個例子,兩個除核心數之外其他參數差別不大的CPU,核心數更多的CPU,多任務能力就會較核心數較少的CPU更強,同時運行多個應用程序時就會更少出現卡頓現象。
當然,手機CPU的核心數并不能如同其他指標(例如制作CPU的工藝)一樣持續快速地改進,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核心數更多的CPU功耗也會更高,并會直接拖累手機的續航表現。為了應對這一現象,一種稱為“大小核切換(Big-Little)”的策略隨之誕生:手機CPU中同時包含4個以上的核心,其中一部分核心具有功耗低、性能一般的特點,被稱為“小核”;另一部分核心具有功耗高、性能強勁的特點,被稱為“大核”。在手機待機,或日常運行一些對性能要求較低的任務(如聽音樂、瀏覽網頁)時,“大核”將被徹底關閉,只有部分(或全部)“小核”處理任務;而一旦手機開始運行對性能有很高要求的任務(如大型游戲、高清視頻)時,CPU會在判斷情況后迅速開啟“大核”處理任務,從而保證應用程序不會發生卡頓。
不幸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智能手機CPU的“大小核切換”策略在實際應用時的表現堪稱災難,這方面的代表無疑是著名芯片廠商高通公司于2014年末推出的旗艦級CPU驍龍810,該CPU采用了“4小核+4大核”的架構設計,因此可以稱其為八核處理器。但在實際應用時,由于CPU判斷任務對性能的需求存在延遲和失誤,加之“大核”具有可怕的功耗,驍龍810處理器在運行大型任務時出現了嚴重的卡頓、發熱現象,而待機續航又大幅縮減,可謂是徹頭徹尾的一款失敗產品。最終高通公司在下一代旗艦CPU中更換了架構設計并減少核心數到4個,才算徹底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我們經常能遇到的另一種CPU則是純粹的“堆核”——單個核心的性能并不強,但核心數可以達到8-10個,這樣的CPU因為單個核心的性能較弱,整體性能自然難以和單個核心性能很強的旗艦機CPU抗衡,但“八核”、“十核”等噱頭卻著實讓不少用戶為其買單。
“像素戰爭”何時了?
鑒于智能手機有著攜帶方便、可以隨時聯網的特點,相當一部分用戶會用智能手機替代傳統相機照相,這樣一來,智能手機攝像頭的性能無疑成為了一個重要指標。而很多用戶在購買手機時,對內置攝像頭的關注則主要放在了攝像頭的像素數上,攝像頭擁有更多像素數的手機,在市場也的確有著更好的銷量(例如當年諾基亞的智能手機Lumia 1020,就因其4100萬像素的攝像頭而熱賣)。不過,這樣的“像素戰爭”其實并不理性,像素數對內置攝像頭的影響,其實也不能一概而論。
在分析手機的內置攝像頭之前,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內置攝像頭工作的原理:光線經過光學鏡頭的多重折射之后,會來到攝像頭的影像傳感器上,影像傳感器通過對每個像素點的光照情況進行分析處理,從而生成初步影像,再經過其他芯片的進一步加工之后,以數字信號的形式存儲于手機之中。在這樣的一個復雜過程之中,有幾個指標會對最終影像的效果起到決定性作用:
像素數:內置攝像頭的像素數,實際是指攝像頭影像傳感器上面的像素點個數,而這一數字直接決定了攝像頭所能記錄的影像尺寸大小(一個像素點所記錄的信息,在最終影像中表現為一個點)。一般而言,影像尺寸的大小數值,往往為影像長度所占的像素點個數乘以影像寬度所占的像素點個數,即尺寸為1920×1080的照片,包含約207萬個像素點。
像素面積:這一點是指攝像頭影像傳感器上,單個像素點所占的面積。由于像素面積越大,單個像素點所能接收的光線越多,因此像素面積將直接影響攝像頭拍攝弱光影像(如夜間風景)時的清晰度。當然,對于面積(傳感器面積等于像素數和像素面積的乘積)相同的傳感器,像素數越大則往往意味著像素面積越小。
傳感器尺寸:傳感器尺寸指的是內置攝像頭中,影像傳感器的面積大小,一般以傳感器對角線長度來表示(比如1英寸的影像傳感器,其對角線的長度為1英寸)。傳感器尺寸不僅決定了像素數和像素面積之間的平衡,還和一些影像指標密切相關(關于這一點,可以參考文章《“自拍神器”,真的那么神?》)。
通過上面所介紹的概念,我們不難得出,像素數并非決定攝像頭成像質量的單一決定性因素,且經常會受到像素面積、傳感器尺寸的影響,如果一款手機的內置攝像頭具有很高的像素數,但傳感器尺寸并不能大到與之相匹配,那么它的成像質量將會大打折扣,并難以拍出我們所想要的照片。
總而言之,目前智能手機中存在的諸多營銷概念,其中實用的并不多,倒是噱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而我們普通人對手機的固有認知,有時也未必就是正確的。在選購手機時與其相信廠家的噱頭,不如對其性能和應用效果進行實質上的衡量,這樣才能做到“好鋼用在刀刃上”,不浪費每一分金錢。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