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幻電影《火星救援》等熱映,這個地球的鄰居——火星再次成了大眾關注的航天探索熱點,我國也宣布了自己的火星探測計劃。近日,有6人結束了為期一年的“火星生存之旅”,重新“回到地球”。當然,他們并沒有真的登陸那顆紅色星球,而是在地球上的夏威夷進行的模擬訓練。那么,模擬火星生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首先,這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NASA)開展的一個項目,名為“HI-SEAS夏威夷太空探險模擬”。該項目之前已經進行過3次模擬,最近剛剛結束的是第四次模擬,也是時間最長的一次。從2015年8月29日開始,經過甄選的六名志愿者(三男三女)來到夏威夷的莫納羅亞火山,這里幾乎沒有動物,植被稀少,與火星的地貌環境頗為相似。
為了盡可能模擬火星上的生存條件,他們住在一個直徑11米、高6米的穹頂居住艙內。志愿者沒有手機等常用通訊設備,與外界唯一的聯系方式是延遲20分鐘的電子郵件——這是地球和火星之間的實際通訊延遲時間。如果志愿者想要離開居住艙的話,就必須穿上沉重的宇航服,提供的氧氣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慮,該實驗并沒有模擬火星上的真實重力(相當于地球重力的2/5),目前還未知會不會在后續實驗中考慮追加。食物方面,雖然不必像《火星救援》中的男主角那樣去精打細算和自種土豆,但補給量也受到嚴格限制,每4個月供給1次食物(多為罐頭和冷凍食品),每兩個月供給1次用水。參加實驗的人選充分考慮了性別比例和職業平衡,包括1名法國天體生物學家、1名德國物理學家,還有4名來自美國的宇航員、建筑師、記者和土壤科學家。
每周,志愿者們要在廚房開一次會,通過視頻進行會議記錄,不同區域安裝了傳感器來記錄成員間的互動情況。此外,他們還要每周填寫報告,玩虛擬現實游戲來防止出現抑郁等。盡管是模擬,火星生活也不是這么輕松的。為了應付真實任務中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NASA還安排了不少緊急事件模擬來考驗團隊合作和成員精神狀況,例如電力中斷、工具損壞、強烈輻射下的被迫撤離等。
由于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在地球上進行模擬火星生存,自然不可能100%做到和真實火星上的一樣,尤其是志愿者在地球上模擬時的心理狀況,肯定與實際孤獨生活在遙遠火星上相差甚遠。NASA這個系列項目主要是為了查看真實火星載人探索任務中有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從而好早作準備。
之后,NASA還將進行后續的模擬生存實驗,筆者在此衷心希望人類真正踏上火星紅色土地上的那一天能早日到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