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你穿秋褲了嗎?神舟十一號的宇航員都穿上了

    暖氣來了,我們仍捧著那件神圣的服裝,看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一個“穿”字,一會兒排成一個“不”字。二十年后,我們的孩子還會這樣拷問靈魂嗎?

    大概不會了。

    年年此季,媒體上關于秋褲的討論比秋褲還熱烈:起源、沿革、中西對比、社會調研、實地考察、謠言粉碎……你或許已經知道“秋褲滅國論”是釣魚文的謠言,“秋褲”是“丘爾庫夫斯基”的簡稱是鬼扯,秋褲好像和英王亨利八世有點關系……

    可新一輪的熱門秋褲網文真的全對嗎?

    我們就先講講他們聊錯的:

    ·秋褲到底源于何時?

    ·秋褲到底有沒有發明者?

    再講講他們沒聊的:

    ·秋褲為什么在1960年代的歐美衰落?

    ·秋褲為什么起靜電?!剮腿毛?!上下竄?!!!

    ·秋褲的太空人版什么樣?

    秋褲小考

    追溯秋褲鼻祖,有必要先界定一下秋褲的概念,再去歷史上找符合界定的服裝。

    無論是叫襯褲、線褲、絨褲、棉毛褲、保暖褲,還是chill cool、me more cool,我們不妨把秋褲界定為穿在外褲之內,長及腳踝的御寒褲。

    如此說,始于上古的各種褲子雛形(如脛衣、裈等)就出局了,因為中國人歷代下身外裝的主流都是裳、裙、袍、衫等,不是外褲。長褲外穿,始于戰國時趙武靈王引入胡服,多為軍用,但長外褲內是否還穿長襯褲,并不易考。

    可考的是,歐洲人在外褲內穿上第二層褲子,始于8世紀。這種外褲后來被統稱為馬褲(breeches),里面那第二層褲子后來則被統稱為襯褲(drawers)。短襯褲類似內褲,長襯褲自然就類似秋褲了。到14至17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長襯褲被穿在長外褲內已明確可考,所以,這才是真正的秋褲鼻祖。

    在西方,下身的襯褲與對應的上身內裝,盡管長短常有變化,但一直是分開的。不過在19世紀末的北美,也曾興起一種將睡裙(chemise)與襯褲上下合一的“聯合體”(combination)女裝,并很快波及男裝。這就有了在網文和影視中常見的“連體秋褲”(union suits),后部開口,方便便便。

    到20世紀中葉,連體風潮已逝,分體仍是主流。現代的秋衣秋褲(longunderwear或long johns),在歐美通行到1960年代。

    在中國嘛,反正民國時,天涼了張愛玲的旗袍內大概也要加條緞子長褲的。

    從微觀上看,服裝發展與科學一樣,是個連續過程。正如都是現代秋褲,在面料、工藝等方面,如今淘寶熱賣的保暖內衣,其實已與二三十年前大陸各地國營針織廠生產的秋褲不盡相同。

    當年的秋褲約有兩種:一種純棉,單色(藍、紅、綠)或印花,腰踝有松緊收口;

    一種則加入化纖,增加彈性,更接近運動褲,飾以兩條白道,可以外穿,常見于體育老師。

    如今的保暖內衣就五花八門了,加膝肘貼片,加名目繁多的化纖和絨,甚至純屬蒙人的自發熱、納米抗菌、遠紅外線……

    糾正錯誤

    考據結束,現在我們能給熱門秋褲網文挑挑刺了。

    錯誤1:中世紀至文藝復興美術品中常見的緊身褲是秋褲鼻祖。

    糾正:那是早期的馬褲,是外褲。

    錯誤2:秋褲起源于16世紀的英王亨利八世。

    糾正:沒什么內裝的起源與亨利八世直接有關。說由他首創把馬褲剪掉了三分之一,更是無稽之談。

    話說回來,如果你又在熱門秋褲網文中看見了這張圖,倒是可以注意一下陛下的胯間,那個脫穎而出的玩意叫codpiece,與其雅譯為“遮陰布”,不如意譯為“雞雞蓋”,其皮草版在如今的金屬樂隊演出現場還很常見,那可是個不亞于秋褲的有趣話題。

    流傳最廣的錯誤3:一個姓Stanfield的加拿大天才福至心靈,發明了現代秋褲,并申請了專利。

    糾正:去搜這個說法,基本只能搜出那幾篇中文網文。事實上,加拿大制衣老字號Stanfield’s創始人Charles Stanfield的兩個兒子John和Frank創新的是一種“防縮水處理”技術,并由此生產出“不縮水”的秋衣秋褲,在當年加國西北的淘金熱中大賺了一票。

    Frank去申請的專利則是一種“可調整”的連體秋褲。特別簡單,就是把連體秋褲分出上下身,用扣子連接,這樣秋衣掖入秋褲的長度就可調整,不同身高的人都能穿。另外秋衣秋褲也可單穿單洗,要知道,他們的秋褲是羊毛的,明明就是厚毛褲,連體款非常沉,洗起來太鍛煉身體。

    如前所述,分體秋衣秋褲本就是西方主流,且早有先例,所以,在服裝史上,根本沒有哪個具體的“現代秋褲之父”在一夕之間發明了現代秋褲。

    古代人到底穿不穿秋褲?

    如前所述,穿。

    不過要注意,穿秋褲并非保暖的唯一策略,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在同等條件下,人類更傾向于增強外衣外褲的保暖性能。換句話說,把外衣加長,給外衣外褲加夾層,續上棉、毛、羽、絨,或用皮草,都比穿秋褲保暖多了。所以,夾褲、復褲、毛褲、棉褲、皮褲,在歷史上都比秋褲常見。

    現代外國人到底穿不穿秋褲?

    在發達國家穿,但主要是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如滑雪、遠足、釣魚)時,日常生活確實不太穿。

    原因卻并不只是熱門秋褲網文常提到的室內供暖系統。

    英國針織老字號John Smedley在官網博客上感嘆:1960年代,我們的秋褲賣不動了。這很有意思。我們知道,現代人在秋冬季日常生活中不穿秋褲的前提,是家庭、工作地和通勤工具上夠暖和。可是,19世紀中期,歐美以熱水、蒸汽、暖風為核心的現代室內供暖系統已經蓬勃,20世紀初,美國汽車工業三巨頭已經崛起,1950年代,美國家用汽車已經普及,汽車文化虎虎生風,為什么要到1960年代,人們才不穿秋褲呢?

    拋開經濟、戰爭和時尚因素不提,一個有趣的原因是:到1953年,汽車才裝上第一個成熟的空調系統,換句話說,秋冬季,車上終于不冷了。考慮到換新車和穿衣習慣的時間差,1960年以后,秋褲在歐美衰落。

    另外,當代歐美國家的“集中供暖標準”也與中國不同。以北京和紐約為例:北京市集中供暖是每年11月15日到次年3月15日,提前或延長時間有限。因此,10月底到供暖前之間這二十幾天,就形成了一個秋褲膜拜期。相比之下,紐約市除去大量自主供暖,集中供暖是每年10月1日到次年5月31日,不僅超長,而且是實時根據戶外溫度來決定供暖與否,調整供暖時長,以保證室內溫度不冷不熱,不給“拜秋褲教”任何可乘之機。

    二十幾年前,東北人冬季訪友,進門先脫褲子,脫到秋褲相見大家才能在滾燙的暖氣片旁安心縱論天下。十幾年前,北京電音重鎮“88號”俱樂部的廁所常堵,每次掏出來看,都是銳舞大哥跳嗨了滿腿冒汗亂扔進馬桶的秋褲。人們不只是因為審美情趣的變化可以不穿秋褲,更是因為生活條件的變化必須脫掉秋褲。二十年后,如果中國家用汽車進一步普及,我們的孩子大概就不會為“你媽逼你穿秋褲了嗎?”之類老梗發笑了。

    秋褲到底為什么起靜電?!為什么剮腿毛?!為什么上下竄?!

    從這三個問題,我們可以生動看到一個人被秋褲折磨得噼里啪啦,呲牙咧嘴,欲告無門的一整天。

    起靜電:現代秋褲面料以棉為主,多輔以化纖。純棉吸濕性遠好于化纖,在日常條件下,更不易起靜電。所以,化纖加入過多或不當,秋褲易帶負電,就會電人,劣質的甚至咬在腿上不撒嘴,奮力一揭,電光四射。

    解決辦法:

    (1)盡量選擇純棉的秋褲;

    (2)脫秋褲時靠著墻,導出電荷;

    (3)洗秋褲時用柔順劑,中和電荷。

    剮腿毛:秋褲引起腿毛疼痛,源于兩種力:一是彼此摩擦時產生的靜電吸力,二是秋褲上移時產生的橫向力,因為人類腿毛是向下生長的。若腿毛太長太硬,扎透織面,卡在了網眼里,加上靜電,再走進暖氣燙得發紅的辦公室,你就是穿了一條人間地獄。

    解決辦法:

    (0)靜電解決辦法見上;

    (1)盡量選擇寬松的秋褲;

    (2)在腿上抹潤膚品;

    (3)實在不行,就把腿毛刮了吧。

    上下竄:寬泛講,大陸的老式秋褲很多是純棉的,無化纖,故彈性較差,穿久走了形,就會向下竄。如今的保暖內衣內側通常會加一層叫“不倒絨”的面料,不倒絨有方向,正確的是向上,如果搞反了,就會向上竄。

    說到底,人的體型、腿毛和皮膚的特性、肢體運動的習慣,以及外褲與秋褲的相互作用,都會影響秋褲的運動。我們都見過露著腳脖子瘋跑的小孩,也見過襪子羅口鼓囊囊的領導,所以秋褲的上下竄是一種沒有太多規律可循的奇妙運動。

    解決辦法:

    (1)盡量選擇合身的秋褲

    (2)注意秋褲內側的不倒絨方向,向下就去退貨。

    (3)秋褲易上竄者,把秋褲腳掖進襪子。

    (4)秋褲易下竄者,增強褲腰的松緊功能。

    (5)實在不行,還是別穿秋褲,買條棉外褲吧。

    秋褲、貝克漢姆、太空人

    秋褲酷不酷炫由時尚決定,而時尚在輪回。因為2008年的傳言被永遠釘在秋褲史恥辱柱上的時尚雜志主編蘇芒,也許的確想不到時尚大牌Paul Gaultier和D&G會把秋褲搬上2010年的秋裝T臺,也想不到維多利亞在家會對貝克漢姆說:別穿內褲了,我更喜歡你穿秋褲。

    不過,再掌秋褲大旗的一定要是娛樂明星嗎?

    2016年11月9日,中國領導人與神州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進行天地通話,情滿太空。

    景、陳兩位上天時穿了什么呢?

    在神州十一號的出征儀式上,人人都注意到兩位宇航員拎著用于通風的小箱子,但你注意到他們航天服的頭盔里,脖子上那一道白了嗎?那說明什么?

      說明宇航員們穿著保暖內衣,也就是秋衣秋褲!當然,它的后領、前胸、腹部、大腿內側和左腳腳踝還裝著監測生理信號的芯片。

    更有趣的是,它們是什么牌子呢?

    銅牛。

    一股與祖國共冷暖的熱流涌入我們心間——小時候第一次見到非藍非花的白色秋衣秋褲,正是銅牛牌啊!從“神五”到“神十一”,銅牛集團持續為祖國航天事業貢獻著秋衣秋褲。而其前身,就是從5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持續為北京人民的腿貢獻著秋衣秋褲的北京針織一廠。

    今年, “北京紡織控股”更名為“北京時尚控股”,北京市區已無紡無織。再回首,針織一廠已遠走,只留下它的秋褲,寒夜溫暖我,和楊利偉。

    我家門牌真是銀河路16號

    不信你來看看?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銀河路16號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表于 2016-11-14 00:00
    • 閱讀 ( 113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