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新聞報道,購買的獼猴桃存放138天全身不腐,還硬邦邦的,無獨有偶,2015年的8月份有新聞報道稱,購買的西紅柿放到廚房遺忘了,當被發現時已經一個月之后了,西紅柿仍然完好無損,表皮光鮮。獼猴桃、西紅柿長時間放置不變質、不腐爛,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難道我們的食品保鮮技術如此進步了,以至于瓜果蔬菜都如此的“長壽”?這“長壽”的西紅柿、獼猴桃到底能不能吃?會不會是轉基因呢?

在農村生活過的小伙伴們肯定記得,從樹上摘的水果,地里摘的蔬菜,放上一周就會脫水皺巴,很快就會腐爛,更別提放上30天,100天,那樣,豈不這些蔬菜水果都成精了。其實,隨著食品保鮮技術的發展,反季蔬菜水果越來越多,人們為了從反季蔬菜水果獲得更多的利潤,提高了保鮮防腐技術,但是也避免不了黑心商人從中使詐。
新聞中所報道的“全身不腐”獼猴桃是如何形成的呢?有專家推斷,可能是水果商使用一種1-MCP(1-甲基環丙烯)的保鮮劑處理獼猴桃。它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無味、無毒、無明顯生理效應。有研究表明,1-MCP會延緩乙烯釋放高峰出現的時間,使得獼猴桃成熟機制被延遲和抑制。如果過量使用的話,就會造成新聞中出現的情況,長時間在常溫下放置不腐爛也不成熟的現象。歐盟對1-CMP的農藥殘留和最大殘留水平設定為0.01mg/kg。
那么另一新聞中“長生不老”的西紅柿怎樣煉出的呢?筆者推斷,當時所處的環境正是夏天,是微生物活躍的季節,蔬菜水果不可能不經過物理或化學保鮮處理能夠放置一兩個月以上,所以,西紅柿可能是含有rin、nor等耐貯運基因的種子種植的,在未成熟的時候經過處理只不過看起來外表鮮艷的“假成熟”狀態,再加上西紅柿外皮厚,果肉堅硬,汁水少,在特定的環境下放置兩個多月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也就是說,這個自身過硬的西紅柿碰巧在合適的條件下煉成了“長生不老”。
科學安全的保鮮是延長水果蔬菜貨架期的關鍵,科學家也為此不斷付出努力,通過控制呼吸作用延緩衰老、控制腐敗菌的繁殖及控制內部水分蒸發等手段,開發出了行之有效的保鮮技術,如:微波保鮮、加壓保鮮、可食用的蔬果保鮮劑等。

日本在蔬菜水果保鮮方面卓有長效,發明了“里斯托瓦石”新式紙箱,可以吸附蔬菜水果產生的乙烯等氣體;還有一次性吸濕保鮮塑料包裝膜,其在兩片具有較強透水性的半透明尼龍膜中間裝有天然糊料和滲透壓高的砂糖糖漿,能夠緩慢吸收從蔬菜水果表面滲出的水分,從而達到保鮮的作用;陶瓷保鮮袋是一種高科技保鮮方式,在保鮮袋內涂有極薄的陶瓷物質,陶瓷可以釋放出遠紅外線,與蔬菜水果內的水分發生強烈的“共振”運動,達到保鮮的效果。
保鮮劑是在蔬果保鮮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酷似“麻醉藥”,使蔬菜水果處于休眠狀態。防腐殺菌劑和生長抑制劑是在蔬菜水果保鮮中最為常用的手段,因為其成本低,效果好,成為菜農果農最常用的保鮮手段,但是其對人體有一定危害并且污染環境。因此,開發高效安全的保鮮劑是當務之急。

目前,由英國一家食品協會研制的可食用的蔬果保鮮劑,高效安全,它采用蔗糖、淀粉、脂肪酸和聚脂物配制成一種“半透明乳液”,既可噴霧,又可涂刷,還可浸漬覆蓋于西瓜、西紅柿、甜椒、茄子、黃瓜、蘋果、香蕉等表面,在蔬果表面形成一層“密封薄膜”,完全阻止了氧氣進入蔬果內部,其保鮮期可長達200天以上。
蔬菜水果保鮮要在一個合理的儲存時間里,如果出現像新聞報道中放置138天不腐爛變質的“金剛不壞”獼猴桃和放置79天仍不壞的“長生不老”西紅柿,很多消費者就不再關注是不是保鮮的問題,而是會不會是轉基因,會不會浸泡了什么藥水,那就背離了蔬菜水果保鮮的初衷。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食品王國冒險團 楊國力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