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清代的房價和現代一樣嗎?

    《姑蘇繁華圖》(局部)

    你們以為今天的樓市是史無前例嗎?錯,早在300年前的清朝早中期,就曾經出現過北京房價暴漲的熱潮。當時的清政府根本沒有什么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辦法,未能控制住房價的上漲,導致清朝中后期的社會經濟全面蕭條,最終導致了王朝的崩潰。

    王朝更迭

    事情要從清軍入關開始說起。

    明朝算是中國歷朝歷代最硬氣的王朝之一,如果提前南遷,以江南的富庶和民心,重新組織起來,尚可再戰。所謂“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然而南遷不符合“天子守國門”的核心價值觀,誰提誰就是漢奸,所以無人敢提,直到北京成為一座孤城,想走也走不成了。

    平心而論,崇禎并不是一個亡國之君,初期的作為,甚至讓晚明有了中興的氣象。但是卻沒有天時地利人和。天時,遇到到了小冰河周期,農田歉收,大面積干旱,老百姓走投無路。地利,一入關就是首都,來不及組織有效抵抗。人和,官民離心離德,早已大廈將傾。

    加上滿清和李自成的組合拳,一個在東北正面戰場高舉高打,一個在內部四處游走。雖然搞游擊戰的李自成率先入城,但還未來得及樹立起共同信仰,自己就先腐化墮落戰力銳減。

    一直在正面戰場拼殺的滿清抓住機會,山海關一站秒殺翻盤,成為天下共主,鼎定乾坤。

    清軍進城后,人口劇增,不僅住房緊張,安全也成了問題。面對龐大的被征服民眾,清政府覺得并不安全,不能混住在一起。事實上,漢人的反抗精神證明,他們想多了。

    清軍以征服者和鍘刀的名義,對社會財富進行了重新分配,沒有遇到一點障礙。他們占領了明朝故宮,以及各級官員留下的豪宅,圈占了普通人家的宅子,把原住民全部趕到外城,城內只允許旗人居住。

    滿漢分居

    這種滿漢分居的格局,從北京開始,成了滿清一朝最基本的城市格局。今天,成都的寬窄巷子已成為最著名的景點,其實這就是當年成都的滿人所居住的“少城”的遺跡。歷史的吊詭就在這里,過去這里是征服者顯示權貴的場所,今天成為普通民眾的游玩之地。

    成都寬窄巷子舊照

    滿漢分居,在事實上形成了兩種房屋產權制度。在體制內的,是滿人,他們住在內城。享有朝廷分配的內城住房。當然,這些都是搶來的,現在成了朝廷的。

    在體制外的是其它民族,主要是漢族的居民,他們無權居住在內城,也無權享受政府分配的住房,只有靠市場機制調節。因此,滿清的房產制度就形成了計劃和市場兩種制度并存的格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滿清建政之初,分配給旗人的宅子都是清政府所有,旗人只有居住權沒有所有權。但只要沒有因犯罪而被收回,子孫均可居住,這就事實上改變了房屋的所有權。

    到了康熙朝,政府開始允許內城旗人之間進行房屋的買賣。這說明政府默認了房屋所有權的改變,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權,政府保留了犯罪則收回的權力。

    到了雍正朝的時候,政府財政空虛,改革已經勢在必行。由于原有分配房屋所有者都是為清朝打天下的功臣的子孫后代,是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指望他們掏銀子買房子是不現實的。但是新建房屋是可以的。

    從雍正起,政府新建房屋由官兵購買或者租住,從獲得房屋的旗人薪水中“扣奉”用于后續的“蓋房之資”。

    “雍正改革”使得原有的政府分配房屋變成了政府經營房屋,同時也促進了房地產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政府也從中獲利。

    從雍正九年到乾隆七年,僅北京一地,陸續通過克扣俸祿賣出官房“七檁至三檁房共一萬一千三百七間半,作價銀十四萬四千七百二十九兩四錢。業經滿限交足”。

    平均每間房12兩白銀,一兩白銀大約相當于人民幣六七百元,也就是說大概每間房在7000-8000人民幣左右。

    不過這樣的住房,只有體制內的人才能購買,一般人沒有資格購買。到了乾隆時期,這個價格漲到了14兩白銀一間房,相當于八九千元人民幣一間房。這說明,在這套制度實施早期,體制內房產價格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房價暴漲

    然而在完全實施市場經濟的外城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價格卻呈現出不斷上漲的趨勢。先是在順治初年,原來住在內城的居民被遷出,導致外城居住需求量猛增,市場供不應求,賣家隨意提高價格,動輒一漲就是幾倍。

    工科右給事中魏象樞在給皇帝的奏章中大聲疾呼,“罄家所有不足以卜數椽之棲。”并建議“祈天語申飭,令該管地方等官,概平一價,凡買者賣者典者賃者,各勿增減,共相保恤,庶比屋可封,國本永固矣。”

    他寄希望于最高統治者下達行政命令,把價格降下來,并把這事上升到了事關國本的地位。

    然而,皇帝陛下壓根沒聽他的,只是批準用官地安置遷移居民,并未控制房價。原因很簡單,政府也需要錢啊!滿清房屋契稅是3%,價格越高,政府收入就越多。結果導致房地產價格飛漲,連年翻番。

    清華大學歷史教授鄧亦兵研究發現,順治五年時外城房價為每間房6.5兩,之后房價上漲一倍,達到15.91兩。到了康熙年間,已經漲到40.11兩,是順治年間的5倍。在雍正、乾隆時期有所下降,但到了嘉慶時期,已經漲到了41.29兩。

    全面蕭條

    與官方視角中的康乾盛世完全不同的是,從經濟活力來看,隨著房地產價格的暴漲,整個滿清的社會經濟陷入到了蕭條之中,被學者們稱為康熙蕭條、嘉道中落、道光蕭條。

    日本學者岸本美緒指出,“(康熙前期)經濟問題以全面物價下跌及與之相伴的滯銷、收入下降等不景氣的形式出現在人們面前。”

    吳承明先生認為,“將這一時期的蕭條稱為‘康熙蕭條’較為恰當,它始于 17 世紀 30 年代,持續長達半個多世紀。”

    到了后來的嘉慶、道光年間,更是每況愈下。燕紅忠綜述前人研究指出:“史學界一般將嘉慶、道光時期清朝的國勢下衰稱之為‘嘉道中落’,并將其根源主要歸結于吏治的腐敗。而經濟史學界則將注意力更多的放在鴉片戰爭前夕的白銀外流、銀錢比價等方面,并將這一時期的經濟下滑稱之為‘道光蕭條’”。

    《坐唱圖》

    這一判斷,也被第一次來到中國的西方外交使團,英國的馬嘎爾尼使團所記錄,他們親眼目睹了一個停滯的帝國,以及普通老百姓驚人的貧困和溫順以及麻木不仁。他們認為,清朝就是一個泥足巨人,只需要輕輕一推就會被擊倒。事實也果然如此。

    然而伴隨著蕭條的,是各大城市房地產價格的不斷上漲,和貌似繁榮的商業活動。有歷史學家以此來反擊“蕭條說”。卻不知道,這只不過是那個年代的房地產泡沫而已。通過制造泡沫來化解增長難題,難以打開新的發展通道,結果就是內卷和內衰。

    (作者:李木)

    “曉看”(xeyeview)授權轉載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 發表于 2016-10-21 00:00
    • 閱讀 ( 74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