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拿出紅包中的紙幣,對著深吸一口氣,如果運氣足夠好,而你的鼻子又足夠敏感,就可能嗅到可卡因的味道。作為日常使用來說,紙幣上的所含的毒品劑量遠遠小于可能會危害到我們身體健康的程度,也不足以讓你興奮起來,也不會讓你因此被檢測到違法。
2009年,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達特茅斯分校的化學教授左躍鋼博士帶領的團隊進行了一項針對5個國家30個地區的紙幣檢測研究。他們在所有的被檢驗對象都發現了微量毒品的存在,無一例外。
含量最為驚人的國家是美國和加拿大,高達85%-90%,其中美國又以華盛頓特區的95%最高,巴爾的摩、波士頓、底特律的紙幣中毒品含量的平均值也遠遠高于其他地區。不過,對國人來說好消息是人民幣毒品含量最低,在中國被檢測的112張紙幣中,只有20余張被測出有可卡因。另外,日元的毒品含量也不超過20%。
類似的研究在歐洲相關國家也有進行,結果同樣令人震驚。德國在2006年夏天發現大量歐元受到酸性物質的污染,甚至導致紙幣碎裂肢解。警方在對紙幣的污染物分析鑒定后,最終將“嫌疑物”鎖定為晶體狀甲基苯丙胺,即冰毒。隨后德國的研究人員在對600張歐元紙幣進行檢查后發現,每10張紙幣里就有9張含有一定數量的可卡因,研究人員還推斷這些紙幣將“污染”銀行點鈔機里的其他紙幣。而從2002年就開始對歐元紙幣進行研究的德國紐倫堡藥劑研究中心的弗里茨教授表示,2002年時每70張紙幣里還只有2張能檢測到可卡因的痕跡。
在英國,甚至有研究得出結論說,在英國各地流通的現金中,99.9%的紙幣都帶有微量的A級毒品可卡因。這項由設在布里斯托爾的質譜分析公司的科學家進行的研究,抽查了英國郊區和城市的9個地點的銀行提取的1500余張10鎊和20鎊紙幣后認為,流通的20億張紙幣中只有300萬張沒沾上毒品。流通在農村地區的紙幣也沒能幸免,而此前只有在倫敦這樣的城市地區才會出現類似情況。
紙幣上毒品的來源
紙幣上的毒品來源,首先可以排除紙幣制造環節,畢竟印鈔的原料中是不需要可卡因或冰毒的。另一方面吸毒者也幾乎沒可能混進印鈔車間。最可能的途徑就是在毒品的制造和運輸環節,微量的毒品粉末溶解在手指分泌的油脂中,隨著犯罪分子的觸摸而傳遞給紙幣,并在紙幣間像病毒一樣互相感染。其中可卡因又是最難分解和脫落的,雖然一同沾染的還有海洛因或者是更“普通“的大麻,但這兩者均不會像可卡因一樣難以脫落和分解。也就是說,事實可能比檢測出的結果更加不樂觀。
而另一種讓紙幣沾染上毒品的方式,就是用紙幣作為吸食道具。癮君子們在吸食可卡因等毒品的時候,喜歡將紙幣卷起,然后用卷好的紙幣作為“吸管”。吸毒者的這一愛好是部分國家紙幣是大劑量毒品殘留的來源。前面提到的德國研究中,可卡因吸食量較小的國家,如法國、芬蘭和希臘,紙幣上就不容易發現可卡因的痕跡,而西班牙的紙幣上發現的可卡因的劑量,幾乎是德國的100倍。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