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精神壓力大?垃圾食品來一份!

    導語:有人精神壓力大了會發胖,據說與過度飲食和吃垃圾食品有關,垃圾食品可能還真多少有緩解精神壓力的功效。詹姆士?杰克遜等曾經在《美國公共衛生雜志》上撰文從黑人和白人兩個族群的角度進行的調查分析印證了這一結論。

    上學、買房、結婚、養小孩、養老人……還要小心看著老板、領導或者是重要客戶的臉色,或者是緊張地盯住各種考核和業績……如此種種,你是不是感到精神壓力很大呀?那精神壓力是個啥?要怎樣緩解?還有,有人說吃垃圾食品能減壓,這說法對不?

    精神壓力是個啥?

    老實說,精神壓力這個詞兒不太好解釋。“壓力”一詞源自物理,大概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后才被借用到生理學和心理學領域,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目前,我們多把給我們帶來不愉快感受的學業/工作等的壓迫感或者人際關系中的煩惱稱為“精神壓力”。或者說,凡是外界環境逼迫我們不得不做出反應的因素都可以給我們施加精神壓力,而這些因素被稱為應激因子(stressor)。

    雖然精神壓力是個模模糊糊的概念,但是它給我們造成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精神壓力能夠對自主神經和內分泌系統造成影響,其實這是我們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獲得的一種能力,有積極的意義。比如當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壓力”,我們的身體會做出調整:自主神經會很快發生響應,它不同于我們大腦有意識的神經活動,是受下丘腦支配的,控制著各種臟器和器官,免疫、生殖、消化等暫時用不到的系統會被抑制;垂體這個內分泌器官會受到下丘腦的影響,產生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到腎上腺,使腎上腺產生皮質醇等激素,其結果是使免疫系統受抑制,而血糖含量升高——機體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 axis)”抑制了無關的功能,準備了充足的能量(血糖),幫你應對麻煩!

    可是,當我們長期處于壓力狀態時,問題就來了。我們的免疫系統、消化系統長期被抑制,疾病會增加,癌癥的發病率會增高,消化不良、腸胃病也會找上我們……而皮質醇和抑郁癥之間還有顯著的關聯,長時間高濃度的皮質醇會導致神經細胞功能障礙,腦功能受損,從而影響到精神健康。

    垃圾食品確實有點兒用

    有人精神壓力大了會發胖,據說與過度飲食和吃垃圾食品有關,垃圾食品可能還真多少有緩解精神壓力的功效。詹姆士?杰克遜等曾經在《美國公共衛生雜志》上撰文從黑人和白人兩個族群的角度進行的調查分析印證了這一結論。

    在美國,黑人和非拉丁裔白人的生活環境有差異的,工作機會、收入、教育機會等都是“白人友好型”的,美國黑人承受著更多的生活壓力,健康狀態應該更差。確實如此,黑人具有更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如黑人女性死于高血壓心血管病的風險是白人婦女的兩倍。另外,黑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0歲,比白人77歲的預期壽命要短,甚至黑人男性的預期壽命只有66歲。但是,精神疾病的發病情況數據卻出現了矛盾,數據顯示,美國黑人和白人的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卻差不多,甚至黑人在心境障礙(mood disorders)上的情況還要好于白人,這不合理……

    杰克遜等認為必須從人生經歷、社會經濟狀況、文化差異和性別等多方面入手,找到其中的原因。他們很快發現,黑人的文化和生活中似乎有更多的不健康行為,比如抽煙、酗酒、吸毒和過度飲食等,特別是吃大量口感不錯的垃圾食品等……問題似乎就在這里。美國黑人青年有活力并且喜歡運動生活,但是從中年開始,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他們表現出了更多的不健康的行為,并以此來從表面上緩解這些壓力。黑人男性出現抽煙、酗酒、吸毒行為的比例上升,但是肥胖率卻沒有變化,但女性的生活軌跡顯然與男性不同,她們的肥胖率隨著年齡顯著增加,不健康的飲食顯然在黑人女性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杰克遜等人推測,這些不良行為能夠減緩精神壓力的原因,可能與其能影響人體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有關,因為吸煙、酗酒、暴飲暴食等行為恰好也作用在這個軸上,于是,“療效”出現了……

    研究者進一步分析了沒有這些不健康行為的黑人,他們的精神狀態顯然比那些“惡習纏身”的黑人要糟糕。杰克遜等人同樣相信,這并不存在太多的人種差異,假如將非拉丁裔白人置于同樣的生存狀況下,他們多半會做出類似的選擇,所謂壓力越大,惡習越多……看來,某些極度郁悶的人在特定的時刻變身吃貨是有原因的……

    不過,雖然精神壓力借此緩解了,可是身體狀況卻因惡習變糟了,尤其到了中年以后,健康狀況受到這些行為的影響越大,結果會導致早死……

    讓運動釋放壓力

    科學的減壓不應該以另一種方式來透支身體,減壓應該有正確的方法。首先在心理上要正確對待壓力,壓力人人都有,感受不到壓力的人一定是不正常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設定恰當的奮斗目標,還要學會放松自己,多做體育鍛煉,在運動中釋放壓力。

    研究證實,運動確實能夠作用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上,能夠使機體的神經聯系變得活躍,也改善血液中皮質醇的含量,也能增加下丘腦和垂體中內啡肽的含量,從而影響機體的神經、內分泌、免疫、心血管等系統,并可有效改善情緒狀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因為運動而分泌的內啡肽具有與嗎啡類似的極強的鎮痛作用,能夠使人振作、精神愉悅、引起欣快感,同時可降低抑郁、焦慮以及其他消極情緒。好處不止如此,由于大腦中與學習與記憶相關的區域有大量內啡肽受體,因此它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加深記憶。李剛等人(2008)曾對比了太極拳和安靜狀態下人體內啡肽的含量,認為內啡肽可能是介導適宜運動改善情緒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是,并非所有的運動都能引起身體產生內啡肽,只有達到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內啡肽才可以被分泌出來。一般認為,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比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等,運動30分鐘以上才能刺激內啡肽的分泌,另外,長時間冥想、太極拳、瑜伽等也能增加腦啡肽的含量。有時我們可以感覺到這種變化:在長跑的時候,存在一個時間點,在這個點之前我們感到非常疲憊,一旦過了這個點,身體的狀況似乎好了起來,跑步變得輕松了,而這時,體內的腦啡肽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這種感覺我們稱為“跑者的愉悅(runner's high)”。研究證實,人體在進行60分鐘以上運動時,體內的內啡肽能保持較高水平,也就是說,長時間有氧運動最佳,而且要堅持,而不是突然的短時間劇烈運動,后者只會給你帶來傷病……

    最后,我們要能和壓力做朋友,當我們對它包容,視它為正常情況,并且將其當作動力,心存一絲感激的時候,你就不會為它感到緊張和煩惱了。


    • 發表于 2014-01-29 00:00
    • 閱讀 ( 318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