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生男還是生女,不全由爸爸決定?

    導語:在科學解開男女關鍵差異的根本原因之前,許多文化都認為生男還是生女是由母親決定的。如今,文明國家的多數人,至少知道了男女的差異,僅Y染色體有關。但許多新的研究顯示,女性或許有一定能力在X精子和Y精子之間拉偏架,從而改變生男生女的概率。

    人類是一種有性生殖的物種,長久以來由于兩性在社會文化中處于不平等的地位,所以生男還是生女,對已婚婦女而言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在科學解開男女關鍵差異的根本原因之前,許多文化都認為生男還是生女是由母親決定的,畢竟孩子是女人生的,女人不負責誰負責呢?這直接導致,在重男輕女的社會里,一個連續生女兒的女性,往往會背負極其沉重的家庭壓力。

    生男還是生女,究竟由誰決定?

    如今,文明國家的多數人,至少知道了一個簡單的生物學道理,男女的差異,僅和一條染色體有關——Y染色體,它只存在于男人體內,生男還是生女是由男性的精子所決定,而不是由女性的卵子決定。一條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如果一切順利,就會得到一個發育為男性的胚胎,如果是一條含有X染色體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則會得到一個發育為女性的胚胎。這看起來是在說,生男還是生女的決定權似乎取決于男性,而和女性并無絲毫關系。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對于倡導男女平等以及女權主義者而言,一切都很美滿。生不出兒子怪老婆這事,沒有絲毫道理,要怪也只能怪男人的運氣不好。但是,科學的屬性是求真,并不迎合任何社會需要。如今,許多新的研究,在統計學上顯示,或許生男生女這事,并非全是概率為50%的事件,女性或許有一定能力在X精子和Y精子之間拉偏架,從而改變生男生女的概率。至于具體機制,還需深入研究,以下所有介紹,均只有統計學意義。但現在,對于生男還是生女這件事,已經不能簡單的把女性排除在外,將一切都歸于男性精子的運氣。

    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是,在任何社會的大規模統計數據中,男性嬰兒數量總是略大于女性嬰兒數量,其范圍為102~9 :100。也就是說男性嬰兒數量總是比女性嬰兒多一些,并非一半對一半。為什么對于足夠大的人群,初生嬰兒男女比例會明顯偏離1:1,這有兩個原因。首先,大多數有性生殖物種的性別比例都是1:1,人類也不例外。但是,要想真的得到這個比例,男嬰必須比女嬰稍多一些,因為在現代醫學誕生之前,男嬰比女嬰的生存概率稍低,更容易死于非命。然而,這只是一個宏觀上的解釋。回到精子和卵子的層次,就可能有兩種暗示。要么Y精子的活力稍稍高于X精子的活力(這基本上已經被否定了),要么女性的身體對Y精子有輕微的偏愛(這還沒有得到任何機制上的證實,甚至連了解都談不上),否則無法得到明顯偏離1:1的統計學結果。

    當生物學家意識到,胎兒性別比例可以受到某種影響,而不是純粹的扔硬幣決定的時候。下一步需要的就是更多的實例。要知道,宏觀群體的雌雄比例接近1:1,從進化論的角度看,這是和環境相互適應的一個結果,至于精子、卵子層面的發生的事件,僅僅是物種為了得到這個適應性結果,而產生的某種適應性突變而已。那么,什么樣的環境催生了或者維持了1:1的性別比呢?要知道,要養雞養羊,可不會養一半雄一半雌的群體。因為,大多數有性物種的雄性,都有能力讓多個雌性受孕,多數情況下養一半的雄性純粹是浪費。

    大自然中,凡是性別比為1:1的物種,必然處于這樣的一種環境中。雌雄隨機交配的可能性,以及所有雄性和雌性均具有理論上相同的交配機會。實際上,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生物學家費希爾,首先提出了性別比平衡理論。其后,對自然界多種物種的觀察,性別比平衡理論得到了證實,即便在那些極端“一夫多妻”制的物種,如海豹中,也是如此。如果純粹從資源利用和群體利益的角度看,既然是一夫多妻制的物種,為什么不按照比例生雌雄,而是按照1:1生,這不是意味著必然有許多雄性連一個妻子都不會有嗎?原因非常簡單,上面已經提到,一個雄性可以讓很多雌性受孕,將自己基因遺傳下去的可能性更大,所以生“兒子”的利益很大,一個“兒子”就意味著許多“孫子”和“孫女”,在這種情況下,誰愿意生“女兒”呢?但當雄性的數量超過雌性的時候,必然意味著,許多傾向于生“兒子”的父母,非但不能得到許多“孫子”和“孫女”的收益,反倒只會絕種。這樣一個群體,在長時間的博弈后,如果還沒有滅絕的話,必然會消除過于強烈的生“兒子”傾向,性別比最終會穩定在1:1附近,這個群體才能延續下去。

    然而,即便宏觀上是1:1,并不等于,每一個雌性所生的孩子都要滿足1:1。對于某個具體的雌性而言,是否存在某種刻意的性別操縱?以便讓自己在這個博弈的過程中,盡可能獲得最大利益,即擁有盡可能多的孫代。這種可能性,在1973年,由兩位生物學家正式提出。并且在動物學上已經得到一定證實,如今,許多生物學家想知道,在人類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情形。

    注意,完美的1:1的條件實際上要求,所有雄性理論上具有同等交配機會。在這樣的條件下,多生兒子,就非常冒險,最終可能會絕種。但是,如果動物能通過某種方式,“正確地預知”到自己的兒子,在未來的交配中,機會占優,那多生一些兒子,就完全有可能得到更多孫代。

    1984年,在一夫多妻制的蘇格蘭紅鹿中,生物學家發現了雌性操縱性別比的統計學證據。這種紅鹿不僅是一夫多妻制,其雌鹿之間還有等級,高等級雌鹿有各種優先權,它們長得更加壯實,其后代的平均營養水平也更高,這顯然從理論上就破壞了所有雄性的同等交配機會。研究結果也發現,在這種紅鹿中,雖然性別比依然維持在1:1,但這是通過高等級雌性紅鹿多生兒子,低等級雌鹿多生女兒來實現的。

    2013年,發表在PLOS ONE上一篇論文,對這種現象做了進一步證實。作者們對圣迭哥動物園90年的繁育記錄進行了分析。發現當雌性生出了更多兒子的時候,這些兒子們的確也更加的成功,反證這些雌性多生兒子是一種正確的策略。這暗示我們,某些物種的雌性動物,能通過某種方式(比如營養水平或者群體中社會地位)評估自己該生兒還是該生女,以便讓自己的生育價值最大化。那么人類的身體是否也在本能上會進行類似的評估呢?

    某些研究認為,人類的身體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進行類似評估。比如,對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期,普遍性的營養不良,不僅導致生育率下降,同時性別比例也發生了改變。1960年4月出生(災害前懷孕)的性別比為108.7:100,到1963年的10月出生(災害中懷孕)的嬰兒中,性別比下降到104:100,而災害結束之后的兩年內,比例即迅速回升到107.4:100,然后到1982年重新恢復到108.3:100。

    2013年,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同樣在PLOS ONE上發表論文稱,環境壓力的增大,對生育模式不同的物種而言,所引起的性別比偏離現象是不同的。比如,對少生精養模式的生物,環境壓力增大,會導致生更多的女兒,而對那些多生不養的物種而言,則會生出更多雄性。其中,人類也同樣顯示出這方面的偏差,最近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拉爾夫.卡塔拉諾對日本2011年大地震后的出生的男女比例進行研究,發現越是靠近震中,女嬰的出生比例越高。然而,壓力因素導致女嬰出生比例升高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因為流產胚胎的性別不平衡導致的。早有人在911事件發生后,發現事件發生后自然流產的胚胎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究竟人類是否也像某些動物一樣,女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究竟是生男還是生女,偏離性別比例,仍然沒有確切的定論。同時,即便觀察到了某種偏離,那么女性究竟是通過促進X或者Y精子的受孕機會完成,還是通過流產不合適的胚胎來完成,我們依然一無所知。但是,目前已有的證據,的確在暗示我們:生男還是生女,這件事和女性有著微妙的關系,并不完全由男性兩種精子的隨機競爭來決定。但是,因為性別歧視而作出選擇性墮胎和殺嬰行為,則屬于愚昧和違法,雖然也是人類學研究的現象,卻違背了文明社會的道德。其實,那些重男輕女的男人,如果真想得到自然生出的兒子,就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經濟社會地位,給家庭足夠的保障,不給妻子增加壓力,也許能夠提高百分之一二的機會。

    (作者:三思逍遙)

    • 發表于 2014-01-31 00:00
    • 閱讀 ( 1068 )
    • 分類:其他類型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