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做完體檢,面對著滿眼的數值、“+”、“-”和“未見異常”這些結果,你是否會想,結果到底正常還是異常?結果里的“+”和“-”號是什么意思?檢查結果中的“正常范圍”從何而來?
做完體檢,面對著滿眼的數值、“+”、“-”和“未見異常”這些結果,你是否會想,結果到底正常還是異常?結果里的“+”和“-”號是什么意思?檢查結果中的“正常范圍”從何而來?為什么不同地方體檢的結果會不一樣呢?我們要想通過體檢結果來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最好先搞清楚這些體檢結果是怎么來的,這樣才不至于自己忽略了結果中亮起的“紅燈”,也不至于自己嚇自己。
正常值往往是一個范圍
在醫學統計學上,“正常值”確切地講應當叫做“醫學參考值”。其是指包括絕大多數正常人的人體形態、功能和代謝產物等各項生理和生化指標常數。由于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不同的人類個體也存在差異。這就導致這些數據不是一個常數,而是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因此,化驗單上的正常值通常不會是一個常數,而是一個數據范圍。
但是,“范圍”和“范圍”還不一樣,有的有上下界值,有的只有上界,有的只有下界。比如血液中的白細胞數量,不論過高或者過低都屬于異常,因此它的正常值范圍上下界都有;而肝功能中的血清轉氨酶在正常情況下可以不產生,超過一定范圍才算異常,因此其正常值范圍只有上界值;而肺活量呢?往往當然越大越好,只有肺活量低的時候才屬于異常,因此其只有下界值。
而所有的醫學參考值范圍都是根據以往的研究計算出來的。計算的結果為了能夠相對而言比較準確地將正常值能夠包含進去,排除不正常值,往往會取95%的參考值范圍也可以這么理解,95%的正常人的某項檢查結果都是屬于所測得的“正常值范圍”之內的。這么說來的話,也有不高于5%的正常人的檢查結果雖然也正常,但是卻不在“正常值”范圍之內。這倒是有點“寧可錯判5個正常的,不可放走1個異常的”的感覺。當然,也有的研究會根據所測數據的具體臨床特點,取90%或者99%的參考值范圍。
化驗單上的“+”和“-”
體檢報告中的“+”和“-”當然不是數學中的加號和減號,而是代表著“陽性”和“陰性”。我們前面說的“正常值范圍”由于都有確切地數值,我們稱之為“定量分析”。而這種只有“+、-”號的檢驗由于只能判斷陽性或者陰性,我們稱之為“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只要觀察到了就是“+”,沒觀察到就是“-”;還有一種情況是根據以往所測得值范圍,如果在這個范圍之內就是“+”,不在這個范圍內就是“-”。
“+”號往往代表著在體內發現了正常人不應當發現的東西。比如艾滋病檢查的HIV抗體(+),或者乙肝檢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這往往提示我們受到疾病的感染。但是有些“+”也是我們期待的,比如一位相當媽媽的女士檢查發現尿中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這意味著她很有可能如愿以償懷上寶寶了。而乙肝檢查中乙肝病毒表面抗體HBSAb(+)則意味著人體對乙肝有抵抗力,不容易患上乙肝。
有時候,為了能夠快速地判斷體內異常情況額嚴重性,會通過“+”的數量來表示。比如大便中的血細胞“+”代表著發現出血,“++”代表著出血量比較多,“+++”代表著出血量更多,“+”的數量越多,就代表著出血量越多,相反“-”就代表著沒有發現出血。
體檢結果出現異常怎么辦?
當我們的體檢的某項結果不在正常值范圍,或者體檢結果中出現很多“+”的時候,我們首先不要去想自己是否生病了,而是要去找導致檢查結果異常的原因。比如,我們頭一天晚上熬夜、喝酒或者吃得油膩了,都有可能導致我們的肝功能、血脂等檢查指標超出正常值范圍。我們如果頭天晚上吃了“毛血旺”了,很有可能在大便常規檢查中出現血細胞(+),而這時候大便中所檢查到的血細胞并不是自己的,而是頭天所吃的食物中含有血制品。另外,還有可能我們剛好就屬于那被誤判的5%。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另選時間或者另選地點,再查一次。
如果我們復查了多次,還是出現檢查結果異常,甚至在平時中已經感覺到了明顯的不適,或者家中曾經有長輩患過類似的疾病的話,我們更不能掉以輕心,給自己找沒得病的借口。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醫生的指導下,做更加全面的檢查,及時作出診斷,對癥下藥。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