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多有學問的大師都被人們稱為“子”,這里的子的意思的地支的第一位,所以在古代稱一個人為子是尊稱,比如孔丘稱為孔子、孫武稱為孫子、莊周稱為莊子、墨翟稱為墨子等等,但我們都知道,老子姓李名耳,那為啥不叫李子而叫老子呢?

老子畫像
據傳說,李耳的母親是因為吃了一個李子所以懷孕八十一年才生下了李耳。因為李耳自己指著李子樹是他的姓氏,又因為他的耳朵比較大,所以叫他李耳,而之所以叫老子,是因為他剛一出生就須發皆白。這在當時是異象,而因為他這個長相特征,所以老子成了他的外號,漸漸的比真名李耳更要順口。后人有觀點認為,老子生來就有白化病,所以平時不喜歡拋頭露面,并因此悟出道家“無為而治”的核心思想,以及民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觀點。
而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李耳的成就。大家都知道,‘子’這個字在古代是一種敬稱,是對某方面大家的一種敬畏的稱號。比如孔子、孫子等。而老子之所以能讓后世人尊稱,是因為他的思想對后世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即使到如今,也依舊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名人。
所以說李耳為什么叫老子這個問題,不能單單的只看傳說那么膚淺的一面,更為重要的是老子對世人的奉獻,以及他留下的智慧,這個敬稱他也當的起。不過,老子的思想多偏消極,在敬畏的同時也應該有一個分辨,不能一味的繼承,最好是分辨出其中比較好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吸收,為自己所用才是最正確的,不可盲目的崇拜,畢竟作為一個古人,老子不可能沒有缺陷。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各家觀點不一,其中儒家主張恢復周禮,而道家思想其實在當時是比較反動的,主張回歸原始,沒有君王沒有官僚的社會。

老死不相往來
歷史上關于老子的詳細記載很少,只記載了他入周求學、孔子向他學禮等,自從西出函谷關以后,就不知所終,甚至有觀點認為,西出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那個老頭不一定就是寫《道德經》的人,只能推斷出他的活動時間是公元前571年-471年之間。
而這個活動,是指老子已經具備一個人在外面游說、學習的年紀。所以根本不好推斷老子活了多少歲。有人說老子是活了一百六十歲。是因為他的活動時間差不多一百年,而如果他二十歲左右一個人出外闖蕩,直到離開離開函谷關,他也應該有一百二十歲了,而離開函谷關之后,他又游歷了四五個地方,并且在其中一個地方停下來,生活一段時間之后逝世。按照這個時間來算,應該有一百二十歲左右。
還有一種說法是老子活了大概兩百歲,因為老子可考的活動時間,老子的年紀已經不小了,并不向前一種說法說的只有二十歲,而離開函谷關之后,老子更是修煉了幾十年的時間,直到最后羽化成仙,所以怎么也有兩百歲往上。
還有一種更為神話的說法是老子的歲數根本無法衡量,因為傳說老子是太上老君的轉世,所以他的歲數應該和太上老君一樣,永遠不老,所以說老子的年紀實在是無法估算。
以上關于老子活了多少歲的幾種說法都沒有什么依據,唯一可以說的就是老子的活動時間是在一百年左右,所以他的年紀肯定是超過一百歲,至于到底多大根本不可考只能說他也是比較長壽的罷了,如果老子沒有活一百多歲的話,就驗證了剛才所說的,西出函谷關的那個老頭并不是老子。

老子畫像
老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后世對他非常尊崇,直至今日,他的哲學思想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都非常的深遠。對于這樣一個偉人,他的師父,也有很多人好奇 。而關于老子的老師,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鴻鈞道人。這種說法基于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基礎。因為傳說中的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所以剛出生就會講話,毛發又是不同于常人的白色,當時老子故去之后也是飛仙而去。而在封神演義中,我們都知道,太上老君是鴻鈞道人的大弟子,所以說,如果老子真的是太上老君的話,那么他的師父就是鴻鈞道人。不過這一種說法具有很濃厚的神話色彩,所以并不是很可信。
另一種說法是老子的老師是常縱。這種說法也沒有多少人覺得可信,因為常縱這個人在歷史上幾乎等于沒有記載,原名不知道,生卒年份也不清楚,只留下了依據著名的成語——舌存齒亡。這樣簡單的介紹,甚至連他和老子的一點關聯都找不到,連他是哪個朝代的都不清楚,更遑論討論和他相關的人?所以大部分寧愿相信這個說法不過是為了解釋老子的才學,才編造出來的罷了。
道家思想之所以能夠影響深遠,除了因為到家思想其主張引起了社會共鳴以外,和老子本人的神秘也有一定的關系,其實真實的老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今天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