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不用遲早會生銹,可怎樣鍛煉自己的大腦,才能使大腦更加靈活,擁有更多的思維方式呢?
說到思維,我們可能就要提到思維的幾種特性——概括性、間接性、對經驗改組。
概括性很好理解,所謂概括性即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
如果想要從訓練歸納概括能力入手,那么大到總結書本名著、小到歸納段落篇章,所有你接觸到的內容都可以用來訓練概括能力,作者是將意圖發散成了一個故事,而你就反其道行之,再將其重新“聚合”成一個大綱。開始時可能會不夠精簡、甚至抓錯重點,但我們需要的就是這個重塑的過程。#先拆出框架,再重新描摹填充

思維的間接性則是指人們是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識經驗來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認識的。
思維之于知覺,更高明之處就在于這個“間接”,想要訓練到思維能力,就需要我們善于知識經驗來分析事物本質及關系,而非事事只依賴直接的知覺感官,即使知覺感受更加直白,但萬千世界若都依靠親身接觸,未免太過滄海一粟。雖然我們訓練記憶時會強調手鬧結合,但訓練思維時就不能完全照搬了。如果你都用的精細復述那還好,怕就怕你已經習慣了死記硬背。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細微處開始留意、分析,甚至假設推演。你的嘴能告訴你哪里的食材得天獨厚,認準了不會錯,但為什么是那里而不是別的地方?歷史書能告訴你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其中有多少曲折的偶然和必然……你不想,就永遠不會知道。#思維的戰場是在腦子里,不是手邊

一提“思維”,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探索”、“發現”之類的詞匯,而它的另一特性則是需要人們對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不斷進行更新和改組。
地球曾經有盡頭,太陽曾經是宇宙的中心,空氣曾經是單純的物質……那么多信誓旦旦的“曾經”之所以被推翻,都是因為那些“事實”已經說服不了所有人、因為有的人的思維已經沖破桎梏走在了前面。
說來慚愧,編者幾年的心理學學下來,最大的感觸不是去分析人心,而是終于接受了一切皆無定論、一切皆可被推翻,有正例就有反例,各個學派之間說打臉就打臉,逼著你去海納百川也逼著你去質疑一切。
現在的結論就一定是事情的真相嗎?不,只有“說服”得了你的,才能叫“真相”。有質疑就有探索的空間,才有推翻、更新的可能,不求標新立異,但求了然于心。知識總是死的,想讓它活起來只能不斷加入新觀點,揉成你思維體系中全新的部分。#一味地抱殘守闕又有什么意義?

總而言之就是:
從閱讀入手訓練概括歸納能力(包括但不僅限于書面文字)
留意身邊的小事,從細微處分析人事物的始末
不要輕易下結論,給所有的未知留一個說服自己的可能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