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家人團聚、走親訪友、同學聚會,各種人群交集都離不開酒這種“情感潤滑劑”。
然而,眾所周知,喝酒有害健康,還容易導致意外傷害。如何喝酒才能盡可能安全呢?
春節安全飲酒攻略,可以分為上、中、下3策:
上策:滴酒不沾
完全不喝酒,自然也就不會受到酒精的傷害。
特別是以下人群必須完全避免飲酒:
計劃駕駛車輛或操作機器的人。哪怕少量喝酒,比如喝一杯(一個標準杯指含有14克純酒精的任一含酒精飲品,比如1易拉罐355毫升啤酒)最高血液酒精濃度(BAC)就能接近0.02%(20毫克/100毫升),就可以部分影響判斷能力、視覺跟蹤能力和同時執行兩個任務的能力(即分散注意力),從而影響駕駛等精細操作能力。這也是我國法律把BAC≧0.02%定為酒駕的原因。
正在服用與酒精相互作用藥物的人。很多藥物可以與酒精發生相互作用,尤其是某些藥物可以干擾身體代謝酒精的能力加重酒精的健康危害。比如,常被提及的某些藥物引發雙硫侖樣效應。
雙硫侖是一種戒酒藥物,原理是它能抑制酒精代謝第二步乙醛轉化成乙酸反應過程的催化酶——乙醛脫氫酶(ALDH)的活性,導致喝酒,哪怕是少量喝酒后乙醛蓄積在血液中引發面部皮膚潮紅、頭痛、惡心、心悸等不適和厭惡反應,從而達到戒酒的目的。但是,有時會發生超敏反應,導致嚴重反應,可以表現為出汗、胸痛、呼吸困難、虛弱、視力模糊、精神混亂、眩暈,甚至呼吸抑制、心律失常、循環障礙、意識障礙、抽搐乃至死亡。
有一些藥物像也雙硫侖一樣抑制ALDH活性,服藥期間喝酒會誘發雙硫侖樣效應,需要特別警惕。常用的這類藥物包括硝基咪唑類藥物(如甲硝唑、替硝唑),抗糖尿病的第一代磺酰脲(如甲苯磺丁脲和氯磺丙脲),某些頭孢菌素抗生素(包括頭孢哌酮、頭孢曲松、頭孢孟多和頭孢替安等),以及其他一些藥物。服用這些藥物時需絕對避免喝酒。
患有酒精可加重病情的疾病的人。比如肝病、心臟病、高血壓、嚴重胃病等。
懷孕或準備懷孕的育齡婦女。由于胎兒乙醇脫氫酶(ADH)和另外其他分解乙醇的酶尚沒有完全表達,胎肝消除酒精能力非常差,容易造成健康損害,表現為胎兒酒精綜合征。目前認為,孕期婦女哪怕喝少量酒都有可能導致胎兒發生胎兒酒精綜合征的后果,因而必須完全避免喝酒。
青少年。青少年體內酒精代謝體系發育尚不完善,處理酒精能力差,特別容易造成健康損害。而且酒后更容易發生意外傷害,比如交通意外,以及危害性行為。而且,酒精是一種毒品,具有成癮性,研究發現,青少年越是早期開始喝酒后來酒精成癮酗酒的危險性越大。因此,青少年應該完全避免喝酒。有的國家地區甚至將青少年喝酒列為非法行為,比如,美國規定21歲以下青少年喝酒屬于非法。
中策 適量飲酒限度內盡量少喝
像春節這種節日,親朋好友集聚一堂,完全拒絕喝酒似乎太過不近人情。而且少量喝酒,在一定量度內并不會造成嚴重危害,因此我們不妨適當喝一點酒共同慶祝佳節。然而,必須在適量飲酒范圍內盡量少喝。
什么是適量飲酒?就是經科學研究認為不會產生嚴重健康危害的量。具體而言,以美國國民飲食指南的建議,指成年男性每天喝酒不超過2個標準杯,每周不超過14杯;女性每天不超過1杯,每周不超過7杯。
1個標準杯指含有18毫升(14克)乙醇的任何種類任何體積的含酒精飲料。含有相等乙醇量的各種酒被認為是等效的,相當于最常見1易拉罐(340毫升)5%啤酒,或140毫升12%的葡萄酒,其他各種含酒飲料以此類推。
所謂適量飲酒會對人體產生怎樣的效應呢?下圖是基于正常人飲用1~4杯酒后血液酒精濃度(BAC)變化曲線。

上圖可見,無論飲用幾杯,都會在大約30分鐘左右達到BAC峰值。喝1杯BAC峰值剛不到0.02%,如上文所述,這正在我國規定的酒駕標準之下。
喝2杯BAC峰值剛不到0.05%。當BAC達0.05%水平時,人表現為行為夸張,興奮愛吹牛,判斷力受到一定影響、小肌肉可能失去控制(比如表現為眼睛發直),卻自我感覺良好,警惕性降低。對于駕駛可能的影響是,操作協調性減低,眼睛跟蹤移動物體的能力降低,轉向困難,應對緊急駕駛狀況反應性降低。也是很多國家規定的酒駕標準。
總體上講,只要酒后不駕車或從事機器操作等工作,適量飲酒對人體即時影響并不大,是人們可以接受的。
至于對人體健康長期健康的影響,目前還存在爭議。總體上,基于最新的研究證據認為,所謂適量喝酒的健康好處是此前研究設計的偏差導致的假象;而長期適量飲酒同樣會造成健康損害,比如肝病、乳腺癌、某些心臟病等。正是基于此,英國最新修訂的飲酒指南認為,喝酒沒有安全限量標準,所謂適量飲酒應該稱為低風險飲酒:標準為男性應該將飲酒量減少到與女性相同的限制水平,即每周不超過14個單位(一個酒精單位指含有8克乙醇的任何含酒精飲料,也是成年人一個小時可以代謝掉的酒精量);并強調,不要將1周的14單位集中在一個晚上暴飲,而應該至少分配到3~4天或更多時間內。
當然,如果不是長期飲酒,僅在節日場合偶爾喝酒則不在此列,稱為偶爾飲酒,在適量范圍內可以視同為不喝酒者。
下策 過量飲酒,使用技巧盡可能減低健康損害
滴酒不沾或適量飲酒雖然不會給自己造成顯著健康損害,然而,在春節這種社交性喝酒的場合卻難以過關。簡單算一下,2標準杯,28克純酒精,如果換算成40度白酒僅僅只有區區一兩半,這通常遠遠不夠通常酒場的墊場的三巡酒。因此,在這種社交性喝酒場合,只要不是個人特別堅持往往會被所謂酒場文化和規矩脅迫滑入過量飲酒泥潭。
在不得不過量飲酒的情況下,怎樣喝才能最大限度減低健康危害呢?過量飲酒下所表現出來的主要是酒精及其代謝產物對于人體的即時影響,就是對大腦的影響,體現在血液酒精濃度。因此,所有的技巧基本都圍繞著延緩BAC的升高和促進BAC的降低。具體來說,包括:
第一原則,還是盡量少喝。首先要屏除一些酒場陋習,堅決不要勸酒更不要使用手段脅迫別人喝酒。大量喝酒不僅危害自己和“酒友”的身體健康,而且一旦出現嚴重傷害事件勸酒和脅迫喝酒,甚至沒有盡到勸阻義務者還會負上法律責任。對于自己而言,酒場上不要太過仗義,能少喝酒盡量少喝。
慢慢喝。酒精是一種極性小分子化合物,可以與水任意比例互相溶解卻幾乎不溶于脂肪。因此,酒精在胃和小腸(吸收比例依胃排空速度存在一定差異,通常大部分吸收在小腸)通過被動擴散方式迅速吸收進入血液,并隨血液基本均勻地分布于人體體液,BAC可以反映人體各部位體液酒精濃度。酒精對人體的即時影響主要體現在對腦組織的抑制性作用,腦對于酒精濃度的耐受程度就反映一個人的“酒量”。
因此,慢慢喝,可以延緩酒精進入血液和腦組織的速度,也就延緩BAC升高速度,也給身體代謝分解酒精的時間,從而延緩醉酒并減輕健康危害。
不空腹喝酒。影響酒精吸收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胃內容物,空腹狀態下,酒精可以在胃內迅速被吸收,并被快速排入表面積更大吸收效率更高的小腸被更快速吸收。相反,如果胃內多一些食物,一方面稀釋酒的濃度,降低與血液梯度差從而延緩吸收。另一方面,減緩酒精進入小腸的時間,更有效延緩其吸收。
至于,具體應該進食什么種類的食物可以更有效延緩酒精吸收,很多科普文章有不同的推薦。但是,研究發現,各種食物之間并沒有發現存在什么顯著性差別,幾乎完全是等效的。
一定程度的飽食。就是在喝酒之前要預先吃一些食物,這并不完全等于不空腹,而且作用機制也不相同。研究發現,飽食狀態下肝臟ADH表達更充分活性更高,同時肝臟血流量也更大,因而與空腹相比具有更高的酒精分解能力。
多喝水。這一點在幾乎所有相關科普文章都有提及,并稱是為了多排尿從而加速酒精的排泄。事實上,雖然的確有部分酒精可以以原型從腎臟隨尿液排出體外,但是,僅僅占很少部分,與經肺呼出和汗液排泄的部分一起,也不超過體內酒精總量的10%。酒精是一種能量物質,主要在體內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1克酒精含有高達7千卡食物熱量,幾乎倍于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4千卡)。
因此多喝水多排尿促進酒精排泄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這并不是說多喝水不是有效的策略。原因在于,如上文所述酒精溶于水,在體內分布于體液內,因而保持人體最大限度的水合度也就是增加人體體液總容積,可以有效延緩BAC的升高。
同時,酒精是一種利尿劑,通過抑制下丘腦抗利尿激素的產生而產生利尿作用,這就是為什么酒過三巡后人們不停去廁所的原因。利尿排出體內液體,液體總容量減低就會導致BAC升高,因此需要在喝酒時即時補充水分保持身體水合狀態,才是需要喝酒同時需要多喝水的原因。
另外,多喝水,尤其是與酒混在一起喝,還可以減低胃腸道內酒精濃度減低與血液BAC的梯度差,減緩酒精的吸收。
不喝私酒。有一種觀點認為,家釀酒是純糧釀造,質量有保障。事實上,小型釀酒場受生產工藝限制,普遍存在酒精含量高而標稱不準確,雜醇、乙醛和鉛砷鎘等有毒物質含量超標的問題,更容易帶來健康危害。
總體上,春節期間安全喝酒的原則首先是不喝或盡量少喝。不得不過量飲酒時才需要講究一些具體戰術策略。
——知道日報春節征稿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