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電視劇的時候,一會兒皇上叫御醫,一會兒娘娘們又去叫太醫,到底這太醫與御醫是不是一回事?古代又有哪些形形色色的醫生?
事實上,“太醫”和“御醫”雖然都是中國古代服務于皇帝及其家眷的醫生,但是細究其各自職能,“太醫”和“御醫”之間有著明顯的差別。
“太醫”一方面是指一個職官系統,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主要是為皇室及其附屬機構的工作人員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同時從事皇室下轄的醫保健系統的管理。
戰國時出現了關于“太醫令”的記載,由此可以推斷,既然有太醫令這種管理職務的設置,就應該有被太醫令管理的太醫的存在。但是,這個只是推斷,并未得到證實。可以確定的是,戰國時就已經對宮廷御用的醫生與民間醫生有了明確的劃分。
唐、宋時期在太常寺設有太醫署或太醫局,遼代也設有太醫局,金朝開始稱太醫院。元代的太醫院已經成為獨立機構,負責醫療、制作御藥,明代太醫院則出現了分科。清代太醫院設立于順治元年(1644年),往正陽門以東的東交民巷內,太醫們都在此辦公和學習。
而另一方面,“太醫”也是一個官職。即由太醫這一職官系統中供職的工作人員所構成的特殊群體、比如,在太醫職官系統內有分管藥物的,分管處方的等等,都可以被泛稱為太醫,在歷代文獻和小說中都可以見到其蹤影。
根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西漢時已有太醫這一官職的設置。之后的《后漢書·東海恭王疆傳》:“水平元年,疆病,顯宗遣中常侍鉤盾令將太醫乘驛視疾。”可見在當時,太醫就有給當時朝廷忠臣看病的責任了。
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中有一句:“太醫以王命聚之。”可以從中看出,在唐代,當時為皇帝或皇族服務的醫療人員就叫做太醫。
元代也沿襲了太醫之說,元代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中有云:“請個好太醫,看他證候咱。”明代小說《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許多太醫下藥,病只有增尤減。”
這里的太醫也指的是太醫院的醫生,而清代曹雪芹《紅樓夢》中提到的“王太醫”,也是當時在太醫院或太醫局中供職的醫官。
與太醫最根本的區別是,御醫才是在真正意義上為皇族診治疾病的大夫,直接聽命并服務于皇帝、后妃等。在許多歷史文件的記載中,宮廷醫官在給皇室成員診病時才被稱為御醫,平時則稱其官職名——太醫。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遇到皇族們得了疑難雜癥,宮廷中的太醫們又都束手無策時,就會從民間尋找好的醫生進宮看病,這些民間名醫就被稱為“欽點御醫”。所以在古代,御醫的數量是相當之少的。
據《清史稿職官志》中關于太醫院的記載,太醫院的大夫分四個級別:第一等叫“御醫”,只有13人,雍正乾隆時期為七品,和縣令一個級別;第二等稱為“吏目”,只有26人,八品與九品各13人;第三等叫醫士,共20人,“給從九品冠帶”;第四等叫“醫生”,有30人,無品,相當于現在醫院里的助理醫師。
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清代太醫院的編制一共只有92人,其中“御醫、吏目、醫士”這三級59位大夫是可以獨立看病的。但真正意義上的“御醫”只有第一等大夫13人,加上院長、兩位副院長在內也不過16人。
御醫是指真正為皇族診治疾病的大夫,一般而言,這部分醫療人員屬于皇家的私人醫生,不給外人服務,除非皇帝派遣他們去給某個指定的對象診病。
自官辦醫學教育開展以來,多數御醫的選拔是由官辦教育中的醫學生經過多年的系統培養,層層考核,篩選出其中優秀者為宮廷服務。但政府也不斷從民間征召高水平醫生,尤其是當帝后得病,御醫們束手無策時,便由地方官員舉保各地名醫,經御醫們考核后斷定為確有實學者,方能選拔給帝后診治,這些人最后會有機會進入御醫的行列。
乾隆皇帝的御醫:黃元御
古人還常將醫生尊稱為“醫官”,如《金瓶梅》中常為西門慶家看病的任醫官就是例子。醫官是一種總稱,自宋代以來,醫官中最高一級的官職是大夫,依次類推為郎中、醫效、柢候等。
“大夫”在古代是一種較高的官職,春秋時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漢,又有諫議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醫官的職位還沒有達到大夫一級。
自從宋朝設“大夫”級醫官后,民間就把醫生稱為“大夫”,北方尤其如此。特別是正規部門的醫生,如太醫等,則一律稱“大夫”。對有些沒有受過專門訓練和教育的醫生,有時也稱”醫官”“大夫”。
“郎中”也是官名,不過其職位要比大夫低。唐、宋時期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大夫”“郎中”就可以隨便叫了
不過,“大夫”和“郎中”也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設館醫病的醫生稱大夫;至于草藥店或上街高喊,或走鄉串鎮醫治雜科的醫生,都稱為郎中。所以以后人們稱呼醫院的醫生,多數叫大夫。而不是郎中,就是這個緣故。而且,北方人稱“大夫”的多,南方人稱“郎中”的多。
杏林的出處與三國時代的一個名叫董奉的神醫有關。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同時代的華佗、張伸景并稱“建安三神醫”。
在晉代著名文學家陳壽撰的《三國志·吳書·士燮傳》中,南朝·宋中書侍郎西鄉侯裴松之注日:“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捎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能復語,遂復常。”
另據晉人葛洪在其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名作《神仙傳》中的記載,“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
后來,杏子大熟,他便在林中做一個草倉,并在倉上貼了一張紙條日:“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董奉每年用杏子兌換的谷物約有二萬余斛,全部都用來賑救貧苦老百姓或者接濟行旅不逮者,其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品德被人們廣為傳頌。
董奉在人間活了三百年羽化成仙后,當地老百姓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宅心仁厚的神醫,后來“杏林”一詞不脛而走漸漸成為醫藥行業的專用名詞,人們用“譽滿杏林”之類的話語來贊美像董奉一樣妙手仁心的蒼生大醫。
當然了,關于這個人大多都是傳聞,但是“杏林”這個詞卻自此后開始指代行醫這個行業了。
最后提一下,在明清兩代出現的“太醫院”,其下屬的醫院,稱“病坊”。清代的醫院開始出現了乳母、女使等職稱,其作用可能相似于現代醫院的護士了。而國人創辦的最早的現代化醫院為北京中央醫院,系1918年所建。
(作者: 佟佳額爾瑾)
“一本正經說歷史”授權轉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