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瞞大家說,三天后的周五就是除夕了。不管你有沒有做好過年的準備,一年一度的春晚依舊要如期而至了。
說起春晚其實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情。雖然我們每年都要全方位無死角的罵它一頓,但在新的一年到來時,身體又會非常誠實地去再看一看它,然后接著罵。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成為了我們年味的一部分,即使在社會文化背景迅速轉變下,春晚也作為了我們約定俗成的一個項目般依靠慣性保留了下來。
在審美多樣化的今天,春晚被視作俗的代名詞。但在從前,它也曾是潮流的領軍人物。

事情要從八十年代說起。
那個時候恰逢某個特殊時期剛剛結束,遺風吹拂下,人民的思想十分保守,連帶著服裝的款式和色彩都單一又乏味。人們對美和娛樂的需求被嚴重的壓抑著。
當時中央電視臺一看:這可不行啊,改革的春風都吹滿地了還這樣可咋整啊!然后一拍大腿:哎!辦個春晚大家開心一下吧!
這一辦一下子就不小心辦成了一個全國性的聯歡晚會 :)

那個影響力跟現在的流量小生們可不是一個量級的,是屬于隨便一動都帶動社會潮流的那一種。
舉個例子,劉曉慶在晚會主持時穿著的紅色連衣裙在當時直接帶起了一波競相模仿的狂潮,甚至在全國吹起了一波「曉慶衫」的熱風。街上頓時到處都是紅衫,有一種天天都在過年的感覺 ▼

除了劉曉慶之外,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費翔。他在87年春晚上的一把火也點燃了人民心中的火,到現在仍然是中年女性們心中的向往(比如我媽)
費翔當時燙的蓬松夸張的發型也成為了那時候的時尚風向標。女生視他為理想情人,男生則視他為模仿追逐的對象。追逐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你的父母剛好在那個時期結婚,你打開他們的結婚證,說不定就能看到費翔的同款發型。
剪個費翔頭去結婚啊朋友們!這種喜愛程度,可想而知當時春晚的中的主持人、明星服飾造型對人們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但那時候春晚的火爆不是沒有道理的。就像一個餓了很久的人,一下子吃起來會吃得過猛一樣。人們天然擁有對美的追求,當這項需求被壓抑得過久,集中性的爆發如果回過頭來看往往會比較驚人。
再者說,在那個娛樂資源匱乏的年代,好不容易有個開心點的聯歡晚會可以看了,可不得帶著全家老小仔仔細細的多看看嘛!
而且春晚這個平臺可以說是一年一度的追星盛宴啊。那個時候見到個明星可是稀罕事兒,不像現在有各種發達的資訊。你別看老一輩說現在小孩追星狂熱,那個時候他們盯著春晚的那股勁兒可不比我們差到哪里去。如果你不信,可以去翻翻看父母輩們的老相片,再對照著春晚的明星服飾,可以收獲一大波驚喜 ▼

隨著時間往后走,94年是春晚服裝的一個轉折年。
轉折在哪兒呢? 尺度 :)
那一年的主持人倪萍,上場時穿著了一件無袖的旗袍,雖然找不到圖,但就是這件旗袍后背的開叉深 V 造型在當時可謂是一個非常大的尺度上的突破。

這份突破意味著文化的多樣性開始綻放,我們在吸收世界的時尚文化的同時,自己的傳統服裝元素也在得到重視。時尚與傳統的交融下,誕生了一種奇妙的融合美。
那個時候的結婚照也頗有一絲中西合璧的意味。婚紗開始流行了起來,新人們穿著盛裝畫著小妝,但照片上那股認真又扭捏的滋味,卻又分明是屬于東方的含蓄美 ▼

確實,隨著經濟發展,文化產業的豐富下,人們的審美趣味逐漸提高,春晚對于潮流的影響力也漸漸式微。這個時候人們的喜好不再是跟隨著主旋律,而是在不斷的吸收、發現中形成了獨特的社會文化,并逐漸趨向于多元化。
這份多元化發展到今天,我們與其再說是春晚引領著潮流,不如說它在被潮流牽著鼻子走。不再是它請誰誰紅,而是誰紅請誰;不再是它創造諸如「馬甲一穿我就不認識你了」的流行語,而是流行語被它整合匯編成臺詞;不再是由它引領我們服裝的潮流,而是我們自己有自己的潮流標桿。

不管官方承認與否,春晚確實越來越不好看了。單一的節目形式、無味虛偽的套話,對網絡流行語不假思索的運用讓它失去了新鮮感。套路套到我覺得papi醬的預測如果不全中肯定是臨時更換了節目內容。
再加上商業氣息的入侵和政治主旋律的過多介入,讓這場原本應該旨在讓全國人民放松聯歡的晚會變得假大空起來。
我理解春晚在不同力量撕扯下戴著鐐銬跳舞的無奈和在多樣選擇下競爭優勢的喪失,但依然覺得它其實能夠做的更好。如果做不到,那也怪不得觀眾們在大千世界中,選擇了其他更有吸引力的節目。
但對于我而言,每年看春晚是我最后的倔強。
不然怎么愉快的刷微博呢?你們說是不是? :)
春晚的話題就到這里啦
我們明天見
知道日報春節專題投稿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