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個2016年,整個VC市用“資本寒冬”來概括一點也不為過。市場平淡表現在:投資熱點相對分散,獨角獸杳無蹤跡。這主要源于流入投資市場的錢少了,從私有化回歸熱潮持續到史上最嚴借殼重組法規出臺,從IPO堰塞到下半年的新股發行提速(A股IPO融資規模不到1000億元人民幣),從戰略新興板暫緩到新三板的擴容、分層等。
人工智能的確吸引了絕大多數投資人的關注,但人工智能的落地依然是個問題。新材料、先進制造以及消費升級、醫療健康、直播、機器人、物聯網、新能源、大數據、企業服務、文體娛樂、網紅、共享單車等成為談論相對多的話題,但坦率講,也并沒有讓人特別興奮的投資方向,投資人普遍找不到北,投資標的稀缺。
10年前,大概2007年前后,PC互聯網已經走到尾聲,比較激動人心的是戶外和電商投資熱潮。今天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和創新也都接近尾聲,在移動互聯網中的創業公司和第一梯隊一樣,都面臨增長越來越慢、買流量越來越難的問題。大家需要一個拉動增長的催化劑。2014年熱點是O2O;2015年互聯網金融和VR;2016年炒得比較多的是單車,單車不過是個10-20億美元的生意,類似滴滴和今日頭條這樣的機會在2016年已經看不到了。另一個熱點是直播,而直播會偏向既有社交流量又有變現能力的公司,陌陌和快手都是這樣的公司。直播是流量生意,如果流量要靠買、成本特別高,就可能遇到問題,因此中小機構很難有機會。
很多人樂觀地預測2017年是投資大年,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宏觀環境還是資本環境都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創投行業的源頭是創新,新的熱潮總是與顛覆性的創新機會相伴的。但站在今天看未來,我們還沒看到未來三年內會出現什么令人振奮的顛覆性機會。也就是說創新進入了一個相對瓶頸期。從理論上來說,任何一個垂直行業,比如金融、房地產、教育、醫療健康,這些在實體經濟里體量很大的產業,都有可能產生新的商業模式。但這些領域的機會不會批量出現,需要依賴顛覆性創新和技術驅動。我認為這不僅僅局限于技術本身,還要能真正產生商業價值,也就是說這個技術是有廣泛用戶基礎的。在整個互聯網創新遭遇瓶頸的前提下,在未來3-5年時間內都可能很難出現顛覆性的機會。
當然,市場永遠不存在缺錢這一說,而是缺好的項目,缺乏好的預期。投資是個專業活,市場上不可能有那么多VC機構,更不可能全民PE,過去幾年的熱鬧,政府引導基金的支持,各種各樣的資金都來成立新基金,但整個行業是否需要那么多基金?如果拉長到五年的周期,還有多少基金能持續募資?這會是個很好的觀察點,一個基金是否有長期競爭力,要看能否至少募到3期基金。
在新的一年,對于已經創業的創業者,我的建議是有三點:一是要對你做的事情有信仰,市場熱就會有很多機會主義者出現,我們追求的都是有信仰的創業者,市場有起有落、所在的領域也會有起有落,惟有相信你做的事情是可行的,才能一路走過去;二是要開源節流,要在短期內做到有收入,盡可能做到盈虧平衡,至少要減少現金流的消耗量。三是一定做好產品和服務,這是根本。
對于打算新創業的人,我的建議是:第一,不要做別人做過的事情;第二,一定不要追熱點;第三,不要做太燒錢的事情。前兩項可以避免融資困難,第三項是讓你的項目更加靠近商業模式和生意本質,你首先要能夠活下去才能有后續發展。
我個人非常很看好中國產業結構變遷所帶來的機會:中國從制造業往服務業轉型是一個必須,這個過程中各類人群對培訓、消費、文娛的需求大變化,有可能會影響消費趨勢。這些變化讓創業公司有四兩撥千斤、快速成長的機會。
作者:尉遲道坤,百度問咖認證大咖,資深投資人,多家上市公司顧問,知名教育集團合伙人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