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2027年:十年后我們怎么面對癌癥

    一、五年前老將軍的愿望

    五年前,我從北大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科委下屬的事業單位做產業研究,當時撰寫一份展望2020年的報告,當時特別擅長搗鼓高大上的概念,那份報告的名字叫《2020:更健康的北京》,當然這份報告展示給大領導時,他給我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

    一個老將軍帶著他患癌的女兒來找他,戰場上的磨礪讓這名老將軍的性格非常的剛毅和果敢,他提出的要求是:“想盡一切辦法,不管是找最好的醫生,還是使用最好的藥物,一定要堅持五年,五年以后,腫瘤一定有辦法。”

    現在距離那個時刻恰好五年多了,我輾轉了幾家工作單位,從生物學的那些知識,逐漸積累基因和腫瘤方面的知識,雖然我自己不是醫生,但對腫瘤治療的現狀就像是遠遠地看一座冰山,大致的脈絡還是看得清的。

    通過基因測序進而使用靶向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等等,我們極大地延長的患者的生存時間,但多數的延長時間是幾個月或一年,而且總是避免不了耐藥的問題,這些遠遠的還不夠好。

    “治愈”腫瘤這個詞語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君不見多少患者因為化療和靶向的副作用停藥,轉而投身中醫中藥和江湖道士,寄希望全身調理或者仙丹妙藥達到“治愈”。見過一些這樣的案例,我們其實不能自己站著說話不腰疼,患者和家屬的壓力和渴望太大,他們禁不起這樣的誘惑。

    但所有從事腫瘤領域科學研究的人,應該都認同抗癌的正確策略應該是: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終將癌癥控制成為像高血壓、糖尿病那樣的慢性疾病。所以抗癌是一個持久戰,耐心、金錢、情緒等等都是基于這個邏輯來調配,急不得,也沒法著急。

    現在,我自己感覺如果面對那個老將軍,我們依然會讓他失望,但是我們究竟還有多久才能不讓他失望呢?我們究竟可以指望什么樣的科技呢?首先我自己是樂觀的,但是我仍然將這個時間設定為十年,也就是2027年。

    二、我們可指望的科技

    我們首先來將抗癌比作打仗一樣來做推演,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目前我們做到了一定的知己,但是遠不能做到知彼,由于腫瘤的異質性和進化的特點,我們對敵情的了解太缺乏手段了,這仗打的可真是窩火。

    我們現在的藥物、手術、放療、替代治療等武器雖然不是很完美,但我們知道自己有什么,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影像學手段知道病灶大小變化,進而知道患者的狀態,這里需要糾正的是,目前的影像學技術如PET-CT最大觀察厘米大小的病灶,但是這個時候往往腫瘤已經很大了,有些轉移已經發生了,所以我們的影像學技術只能部分評估患者的治療狀況,病灶的轉移情況,但是還不能完全地認識腫瘤。目前的液體活檢ctDNA測序(循環腫瘤DNA)和CTC計數(循環腫瘤細胞)靈敏度也還不高,還不能達到全面地認識腫瘤。

    可以肯定的是,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一定會有更多的靶向藥物,包含對目前難纏的KRAS基因突變等,在治療上也可能會有更多的新穎治療機制,但是由于腫瘤的進化的特點,很難以實現一種藥物就治愈的理想。

    目前谷歌的大數據醫療公司Calico目前搞的事情,就是將針對某種基因突變的藥物都分門別類的規整好,不斷進行基因檢測,對于任何時候患者的癌癥基因突變譜,從藥物庫里面取出相應的藥物組合。如果耐藥了,則檢測到癌癥基因突變譜,再次更換藥物組合,如此反復,達到長期控制腫瘤的目的。這一整套的邏輯都會使用人工智能,而非人力,我們現在人一天24小時所掌控的知識,知識更新的頻度,也難以處理這一工作的。

    我個人相信再過十年一定會有更多的藥物組合,但是我們的短板還是如何最為全面而準確地、高靈敏度地、價格低廉地、實時地認識患者體內的腫瘤遺傳突變信息,這是十年后我們面對癌癥的關鍵所在。目前循環腫瘤DNA已經測序深度到一萬乘了,繼續加大測序深度也意義不大。除非從其他維度尋找思路。

    所有的門沒有完全關上,我個人感覺最有希望的是外泌體(Exosome),相比ctDNA是腫瘤細胞凋亡釋放的,Exosome是腫瘤細胞為了轉移、抑制凋亡和免疫系統等主動分泌的囊泡,里面含有大量的RNA分子,且由于Exosome的保護性作用,RNA非常穩定不易降解,因此Exosome號稱是人體內的聯邦快遞系統,研究者也獲得了諾貝爾獎。Exosome里面甚至包含腫瘤細胞的耐藥信號的傳遞,我們甚至可以改造Exosome,在里面裝入藥物,Exosome表面弄上蛋白標簽,讓腫瘤細胞吞噬達到最精準的靶向治療。

    我在華大的博士后項目是測了肺癌患者的血液和健康人的Exosome,可惜的是樣本量太少。華大研究院也測試過Exosome,與他們溝通的結論是測到的太亂了,各種信號分子都有,找不到什么規律。

    不過現在想起來這才是正常的,因為不可能通過一種或者幾種小分子實現腫瘤的早期診斷和監控,腫瘤本身就是太復雜,希望找一種標志物檢測或監控所有癌癥是不切實際的。但是我們可以挑選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小分子,分別對其表達與否、濃度高度賦分,弄成個像是圖譜一樣的東西,而且通過連續性的監控繪制相應的路徑曲線,同時結合一些基因的表觀遺傳學修飾如甲基化、代謝組學,也帶著ctDNA和CTC等,從多個視角,就可以把癌癥這個玩意實時地觀察清楚了,當然這需要很強大的數據運算和分析能力,所以谷歌這類巨頭做這類事情,相比而言中國的互聯網巨頭還在送外賣,搞個輕問診。

    2016年肺癌高峰會上,吳一龍教授展示過一張PPT,分別是ctDNA、CTC和Exosome,多數基因檢測公司都專注于研究ctDNA和CTC,就是Exosome空缺,不過我相信不會等多久,這個神奇的小不點終究會展示其價值。對Exosome的探索、利用才是真正認識腫瘤的一個利器。我們做到了知己,又能很好地知彼,這個戰爭打的才有信心。

    三、我們對癌癥的態度亟待改變

    盡管我們有很多資料不斷發布,即惡性腫瘤——癌癥已經成為慢性疾病,即每年發病率達到了400萬,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癌癥患者。但是我們國人仍有那種狹隘的觀念,比如癌癥就是會傳染的,要與患者保持距離。患了癌癥就是一定沒有多長時間了,心理極度崩潰,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很多病友,即便是肺癌使用相應的靶向藥物,生存期超過5年的都是很多的,有患者超過10年。

    我們對于癌癥的態度極為恐懼,這可能更多源自國人怕死,尤其是達官顯貴,那是更舍不得擁有的一切的。《智能時代》這本書的作者吳軍老師寫過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話是時間和生命的珍貴,以及他走訪最那些國際專家,詢問是否可以讓人活120歲,比如以后器官壞了就換個人造器官等等,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老外很會比喻:“你可以修補一個墻上的洞,但是你不能修補整面墻。”人體的臟器最后階段是集體的老化,很難修修補補。

    這個世界上,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是必然的,如果人可以長生不老,這個世界的資源和地球的承載力終究會崩潰,世界上只有一種東西不會死亡,那個東西就是咱們現在談論的癌細胞,癌細胞不會自己主動凋亡,瘋狂繁殖和增殖,但是最后把宿主人體害死了,它還是照樣完蛋。

    引入吳軍老師的這段話是想說明,我們要正確地面對癌癥,也面對和真正從內心接納患癌的那些人。現在是他或者她,你不要拿著什么嫌棄的眼光和心態,我們所有人可能都逃不掉,癌癥是一個隨著人的年齡增長而出現的一種體細胞突變導致的疾病。

    與癌共舞是一個辦了很多年的公益論壇,這個名字還是非常好,如果我們面對癌癥,就像是面對在舞池里的一個舞伴那樣坦然。假如這本身是一種源自人體的疾病,那么我不是害怕你,而是靜靜地知道你存在,用各種辦法讓你晚一點、更晚一點出現,即使出現了則讓它去一次又一次地休眠,我們要把自己生命里的時光過得充實、富有意義。

    為此,我們倡導發起了癌度船長的項目,在“癌度app”以連續視頻的方式展現出來這些積極和樂觀,癌度船長是一種直面癌癥的精神宣揚和證明,船長們的精神鼓舞著無數的病友,受到了廣泛的贊譽。

    四、這十年我們如何防癌?

    防癌是被喊爛的一個詞,各種仙丹和草藥都號稱防癌,還有所謂的麥苗汁等等,如果一個玩意可以和“防癌”搭上邊,那真是定會收到熱捧。各種江湖騙子都削尖了腦袋琢磨這一營生。

    防癌是包含兩個層面,首先是少接觸致癌的環境和因素,不讓癌細胞產生,或者盡量減少癌細胞的產生。其次是即便是產生了癌細胞,發生了腫瘤,那么可以在這個癌癥發生轉移前診斷出來,手術切除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第一層的防癌,如減少吸煙和霧霾的接觸、避免一些致癌性的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人乳頭瘤病毒(HPV)、適當的運動、按時的作息和生活規律,食物上多使用青菜和水果,避免過多紅肉等等。這些是有效的,但是卻不能完全避免癌細胞的產生,因為越是隨著年齡增大,人體的細胞出現致癌性突變的概率就大,而且總是避免不了,四處起火,但老人的免疫力卻是逐漸下降的,所以對癌細胞的監控和剿滅越來越難以應付。

    第二層的防癌,目前并不給力。比如常規的體檢,胸片是不能很好地診斷肺癌的,必須對高風險患者使用低劑量螺旋CT。但即便是CT也不是讓人滿意。一個癌細胞的突變,多數情況下會被人體免疫系統剿滅,即便是癌細胞逃避了免疫系統,那么它也必須成功地誘導了血管長到它附近,不然也是長不大的。所以我們看很多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多數是這個邏輯。

    所以一個癌細胞從發生基因突變開始到出現癥狀大概有十多年時間,我們目前判斷腫瘤是否發生轉移,是否有手術的機會,最好的技術是PET-CT,也即是價格1萬多左右的那種檢測,最多看0.5厘米大小的腫瘤病灶,這已經是幾千萬上億的癌細胞了,這個時候往往轉移已經發生了。影像學技術本身的短板很難去做到轉移之前的早期診斷,況且還有價格高、輻射性致癌、設備高昂等特點。

    第二層次的防癌,我們寄希望于分子水平的突破,目前是ctDNA,后面大施拳腳的應該是外泌體(Exosome)。或者說基于多個分子標志物,多種檢測的維度,以及對這些檢測數據的智能化分析,未來的腫瘤早期診斷是可以實現的,無創傷、無輻射、高靈敏度、價格低等等。我們十年以后來回顧這篇文章的說法,進行驗證。

    五、一個會陪您十年的小朋友

    2027年,我想我們將真正可以坦然地面對癌癥,十年的時間不是很短,十年里誰會陪著您,一起越過目前我們對癌癥還沒有太好的辦法的“恐怖谷”。至少目前來說,有這么一些問題總是需要最及時且準確的答案。

    1. 最新的癌癥預防和診斷科技是什么?對您有什么好處?

    2. 最新的藥物是什么,對您是否適用?有效率是多高?

    3. 有什么類似的病友的治療和康復經驗嗎?

    4. 那些醫生公認的治療指南里都有那些有用的干貨?

    5. 您想找人問個問題,卻沒有人理睬我,那些醫生和網絡的大神也不是隨呼隨到。

    6. 十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您其實就想找個伴兒,一起慢慢等,最好那個伴兒永遠不會花心,用情專一,隨呼隨到,看不順眼了就揮手讓它走開。

    如果十年的時間,我們終于可以坦然地面對癌癥,那么一切的苦和忍耐都是值得的。為此我們愿意去堅持,去學習、去等待。但是我們知道,您需要一個伴兒陪您十年,現在我們給您帶來了,它是誰?

    1. 它是癌癥的天敵,我們都知道古希臘人將癌癥比作螃蟹,抗癌協會的圖標就是一把天使之劍插在一只螃蟹上,我們給您帶來的小朋友專吃螃蟹,一口一個。

    2. 小朋友還有一個身份,它是癌度的弟弟——癌小度。

    癌小度小朋友決心陪您十年時間,請下載“癌度”,癌小度與您一起等到2027年。

    編者:翱宇


    癌度APP是專注于癌癥相似病友檢索、為用戶推薦病情和治療相似的病友,相互交流治療和康復經驗。癌小度能夠搜索關于腫瘤治療的任何問題,“有了癌小度,你也可以做自己的腫瘤醫生!”

    • 發表于 2017-01-17 00:00
    • 閱讀 ( 71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