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除夕下午總會跟著父親把面粉倒在小鍋里做成漿糊,然后歡歡喜喜地請出早已準備好的門神貼在家里的大門上,那時候總是感覺他們一手拿鞭,一手執锏,可神氣了。
流傳最廣的門神當屬秦瓊敬德,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得了一種怪病,一入睡就做噩夢,夢中鬼哭神嚎,搞得他精神萎靡,夜不能寐,大將秦瓊(字叔寶)和尉遲恭(字敬德)聽說后,就全副披掛站立殿門之外。結果沒多久李世民就痊愈了,再也沒有受到噩夢的糾纏,至此后他命畫師把秦瓊敬德的畫像畫下來貼在宮門兩旁,后來漸漸地流傳到了民間,這表達了老百姓驅邪避兇,納福迎祥的美好愿望。不過這種習俗是從明清以后才形成的,主要受《西游記》和《隋唐演義》這兩部小說的影響。

門神作為“能驅邪避鬼,保衛家宅”的年畫,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沿革和豐富的精神內涵,這種習俗已經流傳了數千年。
歷史上最早的人格化門神當屬神荼和郁壘(去年元旦上映的《小門神》就講述了神荼和郁壘的故事),早在遠古時期黃帝與蚩尤在涿鹿進行了慘烈的戰爭,這場戰爭中死了很多人。后來黃帝取得勝利后,經常有游魂野鬼侵害人類,黃帝就派遣了兩位神將神荼和郁壘來統領人間游蕩的群鬼,據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說,神荼和郁壘本是兄弟,他們接受任命后常在度朔山(東海的山名)的桃樹下檢查百鬼,只要發現有禍害人類的邪鬼就逮住喂虎。于是當地的老百姓就在臘月除夕,把雕刻在桃木上的神荼郁壘掛在門前,并用朱砂筆寫上二神的名字。這種做法在唐代以前流傳很多,歷代多有記載,后來漸漸有雕刻在桃木上演變成畫在畫上,就成了我們最早的年畫,畫中二神站在桃樹下,手里拿著桃木劍和葦索,很是威嚴,令百鬼畏懼。

唐代以來,出現了新的門神。據《歷代神仙通鑒》等書記載:鐘馗年少時才華出眾,從終南山感到長安參加科舉,結果僅僅因為相貌丑陋而落地,憤懣中一頭撞死在了金殿上,唐高祖特地賜給他紅官袍予以厚葬。后來唐玄宗患了急性病難以治愈,一天晚上混沌間夢見有一小鬼偷了寢殿財物要逃跑,急忙喊人捉拿,只見一個豹頭虬髯,環目鉤鼻,頭戴烏紗,腳著黑鞋,身穿大紅袍的天神跑上店來捉住小鬼瞋目而食,玄宗問他是誰,他回答說:“沒有中舉的鐘馗”。第二天玄宗請來了畫師吳道子將夢中神將畫下來張貼在了宮門上用于驅邪祈福,之后在道教的宣揚下,鐘馗作為驅兇捉鬼的神將被民間所傳承。

明清開始,秦瓊敬德的畫像作為門神廣泛普及,各個地區受地域文化影響也有所區別。比如離陜西近的地方河南人多供奉趙云和馬超,漢中一代多供奉焦贊和孟良等。解放后門畫兒的內容越來越多樣化,如福壽圖、五谷豐登圖、兒童歡樂圖、十帥躍馬圖等,更多地表達了人們對平安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總體而言,除了驅邪類門神神荼和郁壘,宗教類門神鐘馗、哼哈二將,鎮惡守宅的武將類門神秦瓊敬德,還有廉潔清正的文官類門神包公海瑞以及招財進寶、福壽延年的祈福類門神福祿壽三神像。

年節是由各種味道組成的,遠在異鄉無法回家的鄉愁是思念的味兒,一家人從籌備年貨到歡聚一堂的溫馨是喜慶的味兒,探究各種美食,做出各種好吃的是舌尖上的誘人味兒,而祭灶神、掛春聯,貼門神更是炎黃子孫代代相承的祈福驅邪味兒,正是這各種味兒混在一起才洋溢出了濃濃的這撩人的年味兒。
本文為百家號年味征文專稿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