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房庚雨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引言
漢堡——作為人們最喜愛的食物之一,常常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之上,當然牛肉漢堡也是很常見的一種,可是價值32.5萬美金的牛肉漢堡,恐怕您就不敢張口了吧。沒錯,肯定還有朋友記得2013年8月在倫敦的一家餐廳,兩名志愿者對這價格高昂的牛肉漢堡進行試吃的新聞,之所以被稱為世界上最貴的漢堡,是因為特別的牛肉,它是由荷蘭科學家制作而成,食材并非來自牧場,而是從牛肌肉中提取的干細胞培育而成,培育過程采用了培養人體組織和器官的醫療技術。然而,這場在食品學界的革命,在一個環保人看來,這背后究竟是解決了什么樣的環境問題呢?
圖1荷蘭科學家利用牛肌肉提取的干細胞培育而成的牛肉制作的漢堡(圖片來源于網絡)
牛的反芻行為
從何說起呢?這就不得不先從牛這個物種來聊聊了:牛是一種典型的反芻(chú)動物,這個粗心的家伙,在進餐的時候總是“囫圇吞草”,再加上本身植物的纖維就很難消化,因此,當食物第一次進入到他們胃中之時,多半是沒有咀嚼過的。說來也挺惡心的,食物在胃中會經歷浸泡、軟化,然后逆嘔到口腔中,所以啦,當你看到牛一直在不停的“嚼口香糖”,其實就是在嚼著自己的嘔吐物,更重要的是它還會再咽下去,這個時候的食物就已經變得非常好消化了。反芻動物的消化過程簡單來說就是這樣啦。當然這里所說的胃并不像人那么單一,而是瘤胃(反芻動物胃的主要部分,其余部分是網胃、重瓣胃、皺胃)。
圖2反芻胃(虛線表示食物經過途徑)(圖片來源于網絡)
反芻背后和環境有啥關系?
但僅僅是這樣,和環境又有什么關系?就知道沒那么簡單!反芻動物的瘤胃是畜牧業產生甲烷(CH4)的重要部位,why?瘤胃內的微生物將第一次進入瘤胃的物質分解成氫氣(H2)和二氧化碳(CO2),瘤胃中的甲烷菌能夠利用H2和CO2進行反應生成CH4,而CH4是不會被動物體所吸收的,便會以“打嗝”(噯ǎi氣)的方式排出體外。所以啊,平時還是離牛啊羊啊的遠一點,什么時候來個飽嗝,保不齊就甲烷中毒啦~!說一個更為可怕的數字吧,反芻動物每年向大氣釋放的CH4量約為6千萬~1億噸,占CH4總排放量的15%左右。
圖3現代牛場(圖片來源于網絡)
CH4是最簡單的有機物,沒有之一,俗稱瓦斯,它的危害不言而喻,是一種溫室氣體,以單位分子數而言,CH4的溫室效應要比CO2大上25倍。而溫室效應產生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全球氣候變暖。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不被大眾所了解的溫室氣體——氧化亞氮(N2O),雖然它不是反芻過程產生的,但卻和大多數反芻動物也非常的相關:在畜牧業養殖場中糞尿的儲存與處理過程中氮素的硝化和反硝化,是畜牧業產生N2O的重要來源之一。而讓人瞠目結舌的是,N2O單分子的增溫潛勢是CO2的298倍之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另外,氧化亞氮的另一個名字叫“笑氣”,就是可以提高人痛閾的麻醉劑哦~!

圖4甲烷與氧化亞氮的分子結構(圖片來源于網絡)
圖5溫室效應原理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圖6溫室效應導致的冰川融化,北極熊無處棲息(圖片來源于網絡)
由此可見,來自牧場中反芻動物的存在勢必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溫室效應,因此對畜牧業的減產也是控制溫室效應的有效手段啊,那么再回頭來看那價格高昂的牛肉漢堡——科學家們“種”出來的牛肉,是不是覺得有點物有所值了呢?不過,您放心,32.5萬美金,那是2013年的價格,到2015年5月,那幫科學家的“種”牛肉技術已經發展的相當迅速,一斤這樣的牛肉成本只需要40美元。那么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或許就可以在超市貨架上以親民的價格購買到這樣的商品了。而對于全世界的生態環境與人類吃飯需求來看,只要有一頭牛,就可以實現保護環境與填飽肚皮“兩手都硬”的美好暢想啦~!
“人造牛肉”還是“人造”牛肉?
在文章的結尾處,小編還是要提醒一下大家,通過科學方法“種”出來的“人造牛肉”是具有科學研究與實際生產價值的,然而現在市面上有一些不法分子將收購的老母豬,反復注水后殺之,再和牛下水等物同煮,冷卻后也作為牛肉在市場上流通,其目的是追求高額利潤,這還真造出了“人造”牛肉。
這是絕對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請大家擦亮眼睛,與科學家們“種”出來解決溫室效應的牛肉區別開來哦!
圖7執法人員在對真假牛肉進行識別(圖片來源于網絡)
參考文獻:
1.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special/artificial-beef/detail_2013_08/06/28302615_0.shtml人造牛肉漢堡成全球最貴。
2.反芻動物甲烷的排放及其減排調控技術[J].畜牧與飼料科學。
3.IPCC,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HOUGHTON J T, DING Y,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