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古代天氣預報時怎么測空氣濕度

    江南連著陰天,說說古人是怎么做天氣預報的。

    相比起來,在古代氣象預報中,對大氣濕度的觀測難度更大些,因為現代有精確的濕度儀,在古代有嗎?也有呢。

    空氣濕度是指空氣中水汽含量和濕潤程度。濕度對人影響都很大,現代醫學已證實,濕度與呼吸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在一定的濕度下氧氣比較容易通過肺泡進入血液,濕度過高影響人調節體溫的排汗功能,人會感到悶熱。總的來說,人在高溫但低濕度的情況下(如沙漠),比在溫度不太高但濕度很高的情況下(比如雨林)的感覺要好。

    古代天氣預報時咋測空氣濕度的?古人這招絕妙!

    (現代電子測溫測濕)

    古人雖然沒有發現濕度與人體健康的科學關系,但也認識到了濕度對人們生活、學習有多方面的影響,所以很早就知道“測濕”了,而且想出來的方法甚是絕妙。

    觀測空氣濕度,先秦時期的氣象預報工作中便應該出現,西漢時已有文字記載。《淮南子·本經訓》中便有這樣的說法:“雷震之聲,可以鐘鼓寫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

    這句話里透露時人已注意到了濕度問題。 為什么?東漢王充《論衡·變動篇》稱:“故天且雨,螻蟻徙,丘蚓出,琴弦緩,固疾發。”這里的“琴弦緩”,就是濕度發生變化所致。元末婁元禮《田家五行》一書中對此有具體說法。

    書中記載一句流行諺語,叫“晴干鼓響,雨落鐘鳴”。婁元禮就此注釋:“琴瑟弦索調得極和,則天道必是一望略無纖毫,方能如是;若是調卒不齊,則必陰余之變,蓋亦氣候致而然也。若高潔之弦忽自寬,則因琴床潤濕故也,主陰雨。”

    古代天氣預報時咋測空氣濕度的?古人這招絕妙!

    (古人撫琴)

    大概意思是,古人通過聽琴聲,凡能知道空氣濕度大小,預知陰陽。如果琴弦松了,音律調不準,是因為空氣濕度增加了,預示天氣有變,未來是陰雨天。可見秦漢時,人們對空氣濕度已有準確的認識,通過琴弦變化知道大氣濕度變化。

    通過琴弦的變化來觀察空氣濕度,一直到清朝都在用。清明發明家黃履莊發明的”驗燥濕器“,就是利用“弦線吸濕”的原理制作出來的,相當靈驗,靈敏度并不比現代的濕度差:“內有一針,能左右旋,燥則左旋,濕則右旋,毫發不爽,并可預證陰晴。”但是,現代科學家再也制作不出這樣的“測濕儀”了。

    1658年來華傳教的比利時人南懷仁,也曾使用鹿筋,于清朝康熙年間制作了一件“濕度器”。需要注意的是,選用動物的筋線制弦有講究,動物不能太老,動物越小筋對濕度越敏感,測濕時越靈。南懷仁制作的濕度器,用的便是小鹿的筋。

    (南懷仁)

    為了準確觀測,西漢時用上了“測濕儀”,這比達·芬奇于十五世紀時設計出的濕度計要早一千多年。這種測濕儀是利用炭吸濕性強的特點,借助天平原理實現測濕目的。

    中國是最早發明測濕儀器的國家。《史記·天官書》記載:“冬至短極,縣(懸)土炭,炭動……略以知日至,要決晷景。”

    西漢時人們有“縣土炭”的風俗:冬至節氣前,把土和炭分別掛在天平兩側,通過觀測天平兩端升降,來判斷濕度變化。如果空氣干燥,炭中水份散發快,會變輕,放炭這端就發上升;如果空氣濕度增加,正好相反。

    此即《淮南子·天文訓》中所謂:“燥故炭輕,濕故炭重。”《淮南子·泰族訓》則進一步說明了測濕儀工作原理:“夫濕之至也,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風之至也,莫見其象而木已動矣。”

    • 發表于 2017-03-28 00:00
    • 閱讀 ( 75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