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四川人VS福建人,誰離普通話更遙遠?

    生活在幅員遼闊的中國,不同方言區少不了互嘲口音,比如北京人的“胸是炒雞蛋”、蘇州人的“好奔潰”、四川人的“里喲熱淚盧”、福建人的“喔細胡建棱”。

    作為n/l不分重災區的四川,和f/h不分代言人的福建,誰離普通話更遠?

    接下來你將看到:

    ● n/l和f/h都不分的閩方言要哭了

    ● 古代人怎么說話?

    ● n/l不分、f/h不分,是因為他們比較笨嗎?

    ● 被群嘲不敢張口了怎么破?

    一開口就被定位家鄉的實習編輯 / 馬馬馬

    n/l和f/h都不分的閩方言要哭了

    -+-

    首先要幫四川朋友澄清一件事:“牛奶”“調料”說不清的遠遠不止四川人!

    中國方言的分區,現代較通行的是七分法: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閩方言、粵語、客家話。其中官話方言又叫北方方言,分北京、東北、冀魯、膠遼、中原、蘭銀、西南、江淮八類,與普通話的接近程度遞減。

    ● 1987年版《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徽方言、晉方言和平話獨立出來

    在這么多方言區里,不分n/l的至少有湘方言區、蘭銀方言區,以及閩方言、中原方言、江淮方言和西南方言中的大部分地區。

    也就是說,除了四川人,你認識的湖南湖北人、重慶人、甘肅人、寧夏人、河南陜西人、蘇北南京人、安徽人、貴州人、廣西人,統統有可能

    n/l不分。

    而f/h不分的鍋,就主要由閩方言區的人背了,尤其是說閩南語的廈門、泉州、漳州人。

    不過福建人并不孤獨,許多海南人和臺灣人也分不清,另一大片分不清f/h的人群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廣東、浙江等地。

    是的,湖南人和福建人既分不清f/h,又分不清n/l。

    那么問題來了,古代人怎么說話?

    -+-

    大半個中國n/l、f/h不分的情況延續了多少年?這就要從漢語發展史說起了。

    從先秦到今天,漢語的變化極為劇烈。語言學界一般將其分為上古、中古、近代、現代四段。

    按王力先生的劃分,商周到南北朝是“上古漢語”,南北朝到南宋前半段是“中古漢語”,宋末到鴉片戰爭是“近代漢語”,“五四”之后是“現代漢語”。

    我們現在聽到的n/l不分,f/h不分,很多是古人發音習慣的遺跡。

    先秦時代,n和l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聲母,那時候人們喊娘就是娘,打狼就是狼。但是最晚在唐五代時期,甘肅河西地區就出現了n/l不分的方言。敦煌出土的曲子詞,相當于流行歌曲歌詞手抄本里,以“南”為“闌”,以“賴”為“奈”,以“連”為“年”的現象相當普遍。

    江淮地區從六朝開始受人口遷移影響,方言逐漸從吳語變為官話,根據1626年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和1888年胡垣的《古今中外音韻通例》推算,最晚到清代中后期,以南京為核心的江淮地區說話已經不分n/l了。

    ● 看懂配圖玄機的舉個手...

    西南官話的情況要特殊一些,從西南到東北,從云南到湖北,n/l不分的問題是逐漸加重的。

    這一格局與歷史移民相關。云南桂北移民的主要來源是明初以南京為中心的江淮屯兵,加上云南偏安一隅的地理環境,使得云南方言中保留了更多明初南京方言區分n/l的語言特征。

    而四川和湖北在明清兩代曾因為戰亂和天災經歷了“湖廣填四川”等多次移民,并且這兩省地域開放,與周邊各省接觸頻繁,也就跟著成了n/l不分的重災區。

    有人腦補福建人笑的時候是不是“發發發發發發”,其實你們真的想多了,閩方言,尤其是閩南語里根本沒有/f/這個聲母,唐代以前的漢語里也一直都沒有 /f/。

    福建省在南北朝以前屬于所謂“百越之地”,到了東晉,中原漢人為躲避戰亂入閩,帶來當時的“官話”:中州(洛陽)漢語,使百越族語言發生變化。

    第二次漢人大規模入閩發生在武則天“征蠻”時期,再次向福建地區輸入中原漢語。到唐末“黃巢起義”王潮入閩時,閩方言已基本定型,再之后中原何時出現了聲母/f/,閩地人民是不關心的。

    ● 春秋“百越”

    所以,當古代人說“非敷奉微”這類字時,他們說的是“幫滂并明”。上古漢語沒有/f/的這一特征不僅僅遺留在號稱“古漢語化石”的閩南語里,它還隱藏于我們生活中的角角落落。例如,普通話把“阿房宮”讀作阿“pang”宮、山西地名關龍逢的“逢”讀作“pang”、太原南阜的“阜”讀作“bu”。

    n/l不分、f/h不分,是因為他們比較笨?

    -+-

    嗯哼,這種地圖炮我知是不會隨便開的。

    n/l、f/h不分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們實在太像了。不然你以為為什么唐代就開始有人n/l不分,為什么中原地區花了兩千年時間才出現/f/這個音?

    念一下“路東住著劉小柳,路南住著牛小妞。劉小柳拿著大皮球,牛小妞抱著大石榴”,再念一下“紅混紡比黃混紡長一丈,黃混紡比粉紅緄紡短一丈,問你到底是紅混紡長還是粉紅混紡長”——如此相似的兩組音,分不清楚的好像才是

    正常人。

    n/l、f/h的發音部位和方法都極為類似,不過地區性n/l、f/h混讀的真正原因,是在很多方言里它們早就不承擔區別意義的作用了。

    我們把語言里能區分意義的單個發音稱為“音位”,每個音位下面還有許多個“可以自由出現在同一語音環境下,不區分意義”的“音位自由變體”。由什么決定一組音是不同音位還是自由變體?

    一個重要因素是:聽感。

    大部分中國人記不住book和boot中的元音誰長誰短,大部分美國人聽不出“歪果仁”和“外國人”有什么區別,這是因為漢語英語的音位設置不同,中國人美國人對同一發音的敏感度也不同。

    ● 人類發音器官解剖圖

    n/l、f/h也一樣。“南”和“藍”、“福”和“胡”在許多方言區里可以隨便替換,并不會引起歧義。只不過當這些方言區的人說普通話的時候,他們在自己家鄉習以為常的語言習慣,有時候就會引起調侃、誤會,乃至

    嘲笑。

    被群嘲不敢張口了怎么破?

    -+-

    人們發明語言是為了交際,而語言的交際功能依托于社會語境。因此,除語音本身的相似度之外,地域、階層、政治、人口遷移、流行文化等因素都會引起一個族群的語音變化。

    大部分情況下,語音變化對本地區人來說都是一種自然現象, 而非刻意為之。因此,在普通話推廣到全國的時代,受方言影響的各種普通話語音偏誤能糾正當然好,實在改不過來就算了,畢竟一兩個發音不影響交際,也沒什么好丟人的。

    更何況,如果把我們的口頭語言記錄成文字,每個人說話都是語法漏洞百出,詞匯使用錯誤,上下文之間邏輯混亂。為了避免出錯,中國官員很少脫稿講話,脫稿的時候說話也特別慢。

    口語中已經有如此多失誤,區區n/l不分,f/h不分又算什么?

    • 發表于 2017-03-17 00:00
    • 閱讀 ( 94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