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我們為什么愛給別人貼標簽?

    “別搭理他,他就是那種人。”

    “這孩子怎么這樣啊?”

    “我是學渣我怕誰!”

    “你說的就是那個豬頭啊,我知道我知道……”

    相信我們從小到大,沒少聽過這些話,身邊也布滿了“那種人”、“這樣的孩子”、“學渣”、“豬頭”、“女漢子”等各色人等。

    何為貼標簽?

    (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把人的性格高度概括的行為,稱為“貼標簽”,就好比我們給商品貼上標簽一樣。商品的標簽揭示的商品的性質,而人的標簽揭示了人的性格。

    我們是喜歡給人貼標簽的,主要是為了便于大腦的管理,如果給一個人的標簽是“好的”,那我們就會愿意與他親近,會節省很多精力去戒備。如果一個人的標簽是“壞的”,我們就會離他遠一些,以保護自己不被“壞人”傷害。

    我們的大腦每天要接收太多的信息,處理太多的事情,貼標簽的本質就是把握一個人的核心特點,以便于自己快速判斷如何與他人相處。

    這是與生俱來的本事?

    (圖片來自網絡)

    貼標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事,嬰兒生下來就會給身邊的各種事物貼標簽:乳房是溫暖的,媽媽的懷抱是親切的,狗狗是友愛的…

    所以乳房過來的時候會毫不猶豫的去吮吸、媽媽抱起的時候會立馬停止哭鬧、與狗狗在一起感覺到安心無害…這都是他經過判斷以后的行為反應。

    長大后我們依然會貼標簽,給別人貼,也會給自己貼。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自嘲“我就一學渣,跟他們那學霸沒法比”。“學渣”是給自己的標簽,“學霸”是給別人的標簽。

    給別人貼標簽是為了讓他人在自己腦中的印象固化下來;給自己貼標簽是為了讓自己在別人腦中的印象固化下來。

    貼標簽的“副作用”

    (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固化節約了大腦進行分析判斷的成本,但是與此同時也帶了一個“副作用”——刻板印象,就是標簽一旦打上,就很難改變,這有可能會造成對他人的錯誤認知。

    比如“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給所有柔軟的、細長的東西都打上了“可怕”、“會咬人”的標簽,從而對井繩產生錯誤認知,井繩“躺槍”。

    在生活中我們也時常聽到別人說“其實他不是這樣的”,我們會立刻回嘴“那他是哪樣的?”然后以各種理由去反駁,以證實“他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標簽的強大力量。

    貼標簽的“暗示”功能

    (圖片來自網絡)

    標簽不僅有識別的作用,還有引導的作用,也就是我們說的暗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就是來到一個小學,要通過一個試卷在1-6年級的學生中選出天才,第二天羅森塔爾提交給老師一份名單,8個月以后回訪,發現名單上的18名孩子的表現確實優于其他同學,校方很驚訝,要求羅森塔爾公布試卷,羅森塔爾說:這些孩子都是我隨機選的,我根本就沒看試卷。

    那為什么這18名孩子會異于他人?他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讓我們來看一看:當羅森塔爾把名單交給老師的時候,老師們肯定是詫異的:有的學生并不突出呀,怎么會是天才?但是在“他們是天才”的暗示下,老師給予了這些孩子更多的關注,而孩子則敏感的捕捉到這種關注,給予積極的回應,久之這些孩子就果然長成了“天才”的樣子。

    反之,如果我們給孩子貼上“笨蛋”、“豬頭”的標簽,那孩子長大以后就會變成笨蛋、豬頭。

    如何面對”貼標簽本身?

    (圖片來自網絡)

    Tips

    我們如何對待貼標簽這件事情呢?貼標簽是人的本能,它可以簡化我們的生活,不貼標簽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怎么貼。

    (圖片來自網絡)

    首先,不能隨便貼。

    標簽對人的影響很大,切忌魯莽武斷,無論給別人貼還是給自己貼,都要做到“一觀二感三思考”。對別人的話就是先觀察,觀察對方的言行,然后再考慮自己內心的感受,最后再三思考以后產生的印象就會相對客觀。而對自己貼標簽也是如此,先覺察自己的言行,二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去感受,最后做出結論。

    (圖片來自網絡)

    其次,多貼積極標簽。

    標簽反映的是“你眼中的他”,雖然看到的是“他”,反映的卻是你的內心,這有個專業的名詞叫“投射”。如果你內心是陽光的,積極的,那么你看到的他人也是陽光的,積極的,你身邊就會聚攏一些陽光的積極的小伙伴,這也是“萬有引力”法則。

    (圖片來自網絡)

    最后,標簽也需要調整。

    標簽一旦貼上難以改變,而人卻是會變的,這就要求我們懷著開放的心態,欣然接受別人的改變,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及時調整標簽。就如同羅森塔爾實驗中的老師,以積極的暗示鼓勵他人,自己也得到了積極的回報。

    編輯:胡小雨

    (專家:楊玉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

    本文系原創作品,商業合作及轉載請聯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請聯系jial@cast.org.cn

    • 發表于 2017-04-10 00:00
    • 閱讀 ( 81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