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免死金牌”真能免死嗎?拿這塊牌的死亡率有多高?

    在周星馳主演的《鹿鼎記》中,當多隆拿出尚方寶劍要斬殺平西王吳三桂和他的世子吳應熊時,這倆完全不顧父子親情,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拼命爭搶只有一塊的“免死金牌”,大大地丟了一次臉。

    這父子倆當時爭搶的,是一塊黃澄澄的金牌,上鑄“免死”兩個大字。劇中,吳三桂和吳應熊煞有介事地拼命爭搶,似乎搶到了這個玩意兒,就搶到了自己茍活的機會。

    那么,在真實的歷史中,所謂的“免死金牌”這貨,到底長啥樣兒?真的靠譜兒嗎?

    (圖)鹿鼎記免死金牌

    電影歸電影,史實歸史實。電影中和史實中的“免死金牌”,差別巨大:

    1、

    一是正式名稱差別:這貨的官方名稱,從未叫過“免死金牌”,人家另有專稱——“丹書鐵契”或“丹書鐵券”。

    2、

    二是外觀差別:這貨不是黃澄澄地像個大獎牌,或者像個大盤子,而是半圓形的,類似瓦狀的一個鐵板。

    上面寫的字兒,也不是“免死”兩個字兒,而是很多字兒。

    一般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寫賜券的時間、賜予對象的姓名、官爵、邑地;其次寫被賜券者為朝廷立下的功勞;再次寫出皇帝給予被賜者的特權,比如免死啥啥的;末尾是皇帝的誓言。就是皇帝發誓,一定要對賜券功臣好,還要好一被子。哦不,一輩子。

    這些字兒,在漢朝時多用丹砂填寫,所以稱為“丹書”。此后,當然也有涂以金粉、鏤金刻字的,這樣一來,這貨總算和“金”沾了點邊兒。

    3、

    三是制作材料差別。由“丹書鐵券”顧名思義,這貨是用鐵制作的,而不是用黃金制作的。

    4、

    四是使用方式差別。“丹書鐵券”一分為二,右券收藏于太廟或是內府,左券給功臣,以供功臣家族世代傳承。如果功臣或其后代犯罪了,還要把頒賜的鐵券與內府所藏的鐵券合在一起進行驗證,然后才能得到赦減。可不是像周星馳版《鹿鼎記》中的吳三桂父子那樣,拿在手中,擋來擋去,一擋就一個準。

    5、

    五是使用功能差別。在周星馳版《鹿鼎記》中,吳氏父子爭來搶去,似乎“免死金牌”一到手,自己的小命兒就保住了。那么,歷史上的“丹書鐵券”的“免死”效果,真的有這么靠譜兒嗎?

    (圖)所謂“丹書鐵券”,是指古代帝王頒授給功臣、重臣的一種特權憑證,又稱“丹書鐵契”,亦即民間敘事中所說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頒授“丹書鐵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漢高祖劉邦。

    我們知道,“丹書鐵券”上刻有皇帝的誓言。皇帝的誓言,就是一種擔保,一種承諾。看上去,應該是靠譜兒的。

    但是,發誓這種游戲,只能算是一種游戲。特別是男士們玩得最多,把妹時動不動就發誓:“我發誓一輩子對你好,否則我就變成小狗”云云。那么請問各位男士,歷次把妹時的誓言,如今都實現了嗎?

    還是來看看皇帝怎么發誓的吧。皇帝畢竟是皇帝,就是發誓也發得高大上,可不像我們貓啊狗啊地這么low。人家皇帝是這么發誓的:“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漢有宗廟,爾無絕世。”這是“丹書鐵券”的第一版時,漢高祖劉邦的皇帝誓言。

    可見,皇帝發誓,不是對著小狗使勁兒,而是對著黃河、泰山使勁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使黃河變成像衣帶一樣的細流,即使泰山變成像磨刀石一樣的大小,只要我大漢的宗廟在,你家的榮華富貴就世代相傳。”

    嘖嘖,這個誓兒發得,有檔次,有份量。我差點就信了。

    但是,“丹書鐵券”這貨從被發明的那一刻開始,就不大靠譜了。

    漢高祖劉邦,是“丹書鐵券”的發明人,也是第一個發誓的皇帝。文獻中最早關于他發明鐵券的記載,在《漢書》卷1《高帝紀下》:劉邦“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

    然而,就是這位劉邦,出爾反爾,殺了手中握有“丹書鐵券”的韓信、英布等功臣。而且,劉邦在“大殺功臣”這一專項業績上,僅次于明太祖朱元璋先生。

    司馬遷為劉邦做了一個統計和總結:“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余皆坐法殞命亡國”。換句話說,劉邦在“丹書鐵券”上所發的誓,可信度不足5%。

    需要指出的是,劉邦所頒發的“丹書鐵券”,當時并不具備“免死”功能。但在他的誓言中,的確有保證受賜者爵位世代傳承的內容。只是無論是否“免死”,他的可信度都很低很低而已。

    劉邦以后的兩漢時期、魏晉時期,“丹書鐵券”暫時缺席。它在歷史上再一次出現,還要等到南北朝時期。正是從這時起,“丹書鐵券”開始具備了“免死”的核心功能。

    (圖)劉邦,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北魏時,“臣下任事者得以出入帷幄,而賞賜無度,盈積私家,金書鐵券,不死之詔頻以許人。”甚至還有大臣主動向皇帝乞求鐵券,以作為護身符的。與此同時,南朝宋齊梁陳也開始頒賜鐵券,“始欣恐獲罪,陰來請降,帝遣使以詔書、鐵券、衣冠等賜之”。

    然而,具備了“免死”功能的北魏“丹書鐵券”,也不靠譜。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北魏孝莊帝在殺了大臣爾朱榮之后,怕其從弟爾朱世隆不服,“遣侍中硃瑞赍鐵券賜世隆”,打算用鐵券忽悠一下他。

    不料爾朱世隆是個明白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太原王功格天地,赤心奉國,長樂不顧信誓,枉加屠害,今日兩行鐵字,何足可信!吾為太原王報仇,終無降理!”就是,就憑兩行鐵字,你忽悠誰呢?

    唐朝也有“丹書鐵券”。唐朝的鐵券,不僅頒發范圍擴大了,而且唐朝各個時期都有頒發,并不僅限于唐朝建國初期。

    唐朝“丹書鐵券”頒發的對象,包括開國元勛、中興功臣、少數民族首領、宦官、寵臣;而鐵券“免死”的功能,也越來越被濫用,“免死”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唐初為1-2次,唐中宗后竟高達9-10次,且不僅受券者本人享有“免死”特權,其子孫也在“免死”之列。

    唐朝號稱盛世,唐朝皇帝們亦以大氣著稱。然而,他們發的“丹書鐵券”,仍然不靠譜。我們可以舉出反例。唐朝開國功臣劉文靜,在武德元年八月獲得鐵券,“尚書令秦王、尚書右仆射裴寂、納言劉文靜恕二死”,即“免死”二次。這樣一來,劉文靜相當于有了三條命了。

    可三條命也架不住皇帝不講信用。僅僅一年之后,劉文靜就因為一個“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唐高祖李淵直接處死,殺人的和被殺的,雙方都沒有扯“免死二次”那些個嘰嘰歪歪。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目前保存最早的鐵券實物,就是唐朝的。這就是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昭宗李曄頒賜給鎮海鎮東節度使錢繆的鐵券。

    (圖)唐高祖李淵,唐朝開國皇帝。

    北宋的“丹書鐵券”可信度最高。

    這倒不是因為北宋諸帝特別講信用,發誓算數,而是因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大氣:“太祖有約,藏之宗廟,誓不殺大臣、言官”。這樣一來,北宋那些持有鐵券的大臣們,腦袋就非常安全,鐵券可信度也高。

    明朝的“丹書鐵券”可信度最低。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大殺功臣”,青史留名。

    朱元璋所頒發的鐵券中,免死最多的魏國公徐達有3次,其子免死2次,其余大多數公侯的免死次數都在2次或1次。可是,手中握有“爾免二死,子免一死”鐵券的大明開國頭號功臣李善長,朱元璋一翻臉,他全家七十余口就得被滿門抄斬。至于朱元璋大規模殺掉的其他鐵券功臣,就不一一了。

    “丹書鐵券”消失于清朝。清朝皇帝們,更喜歡黃馬褂和“鐵帽子王”。而且,那些得到了黃馬褂和“鐵帽子王”的功臣們,知道在皇權至上的時代里,皇帝說殺就殺,說不殺就不殺。所以,也想開了,一般只看重這兩者所帶來的榮華富貴,而不再糾結它們是否具備“免死”功能。

    總的看來,歷代皇帝發的“丹書鐵券”“免死金牌”,正如男士們把妹時的發誓一樣,可信度不高,基本不靠譜。認真,你就輸了。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章雪峰


    • 發表于 2017-04-14 00:00
    • 閱讀 ( 899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