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怎么理解“哭著吃過飯的人,是可以走下去的”這句話?

    小友說:有些人不太愿意去看日劇,因為里面總會涉及人生的痛處。王牌編劇坂元裕二的新作《四重奏》將夢想、事業、生活、友情、愛情這些點交織在一起,讓我們看到何謂成人的法則,以及如何取舍。

    故事里,4個步入而立之年的弦樂愛好者在ktv偶遇結緣,相見恨晚地組了樂隊,在日本避暑勝地輕井澤的一棟別墅里開始同棲生活。窗外大雪紛飛,漫長的冬日覆蓋著山林,但室內始終有暖氣爐火、滋滋冒油的炸雞和歡笑聲。

    幾個世俗意義上的失敗者,住在日本最有名的富人別墅區和上流社會聚居地,每天下廚、嬉笑、訓練、找演出機會,日子過得松松散散。他們心知肚明,“我們都成不了能靠愛好謀生的人”,有幸暫時被保護在安全溫暖的藏身所,這一場景已經擊中當今壓力如山的人們心底對烏托邦的渴望。

    有人說,日本文化發達前衛,崇尚自由的個體主義,社會福利系統成熟,能夠包容各式各樣的活法也屬正常。但事實并不像表面那樣輕松光鮮:

    07年的數據顯示,日本 20~30 歲的人里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勞動人口為非正社員(包括兼職和臨時工等),他們的收入只夠糊口,被稱為窮忙族(Working Poor)。

    日本經濟相關機構的研究指出,一個普通三口之家每年支出最少240萬日元,但這一標準有80%的非正社員都無法企及。

    當今有40%未婚女性期待丈夫年薪達到 600 萬日元,但卻只有3.5%的未婚男性(25-35歲)收入達到這一標準。結婚門檻對非正社員來說遙不可及,他們被稱為“結婚失格”(注:失格,意為失去某種資格)。

    面對慘淡現實,仍有人積極進取,披荊斬棘,比如劇中有一個擔負著全家五口收入來源的餐廳服務員有朱。這位小姐姐也算是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為賺快錢和上位不擇手段,偷小提琴,給人當眼線,色誘老板。全程自私自利,劇末能一臉燦爛地秀著大鉆戒說“人生真是輕而易舉!”也算求仁得仁。最近的話題劇《東京白日夢女》也與之相似,呈現了一條未黑化版的階層晉升之路。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弦樂四人組,別墅仿佛開啟中二結界,自動屏蔽那些追名逐利的野心和酒林肉池傳來的浮華氣息。劇中四人,小雀無業,真紀做兼職轉錄,家森自封“高級零工”有名無實,只有別府有穩定工作,而那份工作也幾乎沒有用武之處和上升空間。

    面對這樣的現實,你能否繼續安住在別墅里,享受爐火帶來的美好錯覺?

    技法純熟的編劇在多個時刻考驗了所謂理想的堅定,給予四人可進可退的兩難選擇:

    是揭穿單身老鋼琴家的謊言讓他丟掉飯碗,還是善良地給他留點尊嚴?是穿上滑稽戲服配合根本不在意自己專業能力的主辦方包裝,還是維護所謂藝術家的尊嚴走人不干?是賣掉別墅分頭飛成為業余兼職樂隊,還是努力呆在一起走向未知的明天?

    借音樂廳老板之口,編劇給出了社會上弱肉強食的普遍聲音:

    • 按照客戶要求來的是一流的工作,

    • 盡自己最大努力的是二流的工作,

    • 像我們這樣的三流,開心地做事就行了。

    • 心懷大志的三流,就只能是四流了。

    活著,就是會不斷遇到問題。

    成年人的一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難關和挑戰,能夠接受站在灰色地帶,不再非黑即白地看待事物,往往是內心成熟的一個特征。

    走進社會后,也許滿腔熱情無人待見,也許靈氣天賦會被人踩在腳底,努力換不來收獲,真心也換不回共鳴。

    但四個主角告訴你,沒關系。

    本劇官方宣傳語是“全員單戀,全員說謊”,盡管這場偶遇披著謊言的外衣,四人原本各有用意,但醞釀出的感情卻很真切,當他們看見彼此的丑態和落魄的真相后,選擇了體諒和繼續,真正循環往復的樂曲主題這才浮出水面:

    信任、接納和友情。

    發展心理學領域有個津津樂道的來自哈佛大學的跟蹤研究,至今已持續76年,過程中他們得出最明確的結論是:良好的人際關系能讓我們更幸福,擁有“溫暖人際關系”不僅可能讓你賺得更多,大腦功能更健康,衰老過程還沒那么痛苦。

    若沒了友情的支持和理解,劇中的四個成年人,恐怕難以如此優雅地渡過各種棘手考驗,還在劇末被觀眾丟罐頭的時刻堅持完成演出。

    從全劇開頭,小雀(大提琴手)拿錢辦事,替真紀的婆婆調查真紀(一號小提琴手)是否弒夫起,四人就注定不是簡單偶遇。但當友情漸長,她開始左右搖擺,對朋友的信任最終蓋過陰暗的疑心。她決定放棄錢財,停止這份不忠于友誼的工作。

    她的單戀對象,也即二號小提琴手,別府司,堅持不讓家里賣掉別墅,只為給另外三枚樂隊成員一個住處。身為音樂世家長孫,卻在家族中成就最低。更可悲的是,即便他想過普通人的生活,公司同事也只記得他的背景,無人在意他的能力,就像看待一個價值連城的擺設。

    直到遇到四重奏,他開始怒刷存在感。平日負責倒垃圾修馬桶、運營官網和商務拓展,一句“即便全世界都在指責你們,我也會努力好好寵愛你們”彰顯霸道總裁屬性。他也終于鼓起膽向暗戀多年卻一次次擦肩的女神真紀表露心跡。

    成熟透徹的真紀面對這般情深意切,卻予以憤怒回應:別瞧不起被拋棄的女人。

    真紀的老公失蹤已經整整一年。在外人看來值得疼惜同情的女人,卻并不自憐,也不接受追求者自以為是的慰藉。我的伴侶逃避解決問題,不代表你就可以趁虛而入。

    婚姻真是所有人的圍城。

    劇中最帥最浪的男人家森(中提琴手),每次演出都要把襯衫紐扣解到鎖骨畢露,能毫不避諱地在排練室秀出身著的內褲圖案,也能斬獲問路的陌生美少女之吻,但關起房門來,卻難以排遣上一段婚姻遺留的苦悶,發自肺腑和另外三人感慨“人要是有精神,怎么會去結婚”。

    他最大的遺憾,大約就是無法繼續看著兒子長大成人(先別責怪他為什么不多一些擔當和忍耐,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看完吧)。

    相比擁有,失去才是更難修的一門學問。

    曾有位心理治療師和我說:如果你想要快樂,就多看自己擁有的。如果你想要讓一個人很不快樂,就鼓勵他多去看自己得不到的。

    坂元裕二筆下的人物一直都顯得很清醒,從《東愛》到《最高的離婚》,再到《四重奏》,他們努力辨識內心的聲音,并帶著問題前進。編劇和導演可能是在提醒我們,找到那些你真正在乎的人事物和價值觀,才能學會更好地做選擇。

    道理大家都懂,但等問題到了自己身上的時候,往往會變成焦灼的螞蟻,只想迫不及待逃出熱鍋,解決麻煩。

    精簡治療思想著作《改變》一書中記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

    對于長期存在的困難,單單討論它為什么(why)會發生往往毫無幫助,直接應對困難本身的行動,才能引發解決之道。重要的是處理此時此地(here and now)的情境,直接處理問題的結果,而不是追根溯源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

    其次,不解決有時候是更好的解決。某天當問題被放入新的參考系,超脫于既定框架,往往能發生不可思議的改變。但這并不是靠重復當下無效的方式實現的,而要跳出思維的盒子。好比當你反復催促、威逼別人做一件事,只會降低TA的內部動機,激發叛逆心理,甚至因為急迫情緒而引起新沖突——反而讓解決方式本身又成為新的問題。

    看著幾只各有瑕疵的 loser 不急于解決既有問題,也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但能坦然接受自身性格、他人帶來的影響和事件,往前慢慢挪,就好像在看一出笑中帶淚的黑色勵志劇。帶著問題并好好活著,可能這就是愛自己的藝術。

    如果不得不談原生家庭,我更贊同劇里寫的方式: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有問題,但你可以去在意當下可選和修復的機會,而不是糾纏于過去的遺憾。

    雀的父親在她童年時利用她上電視臺招搖撞騙,被識破后身敗名裂,導致電視臺主持人自殺。自懂事起,小雀就不再認同他。她努力隱藏往事,但生涯仍受影響,一路因此遭受排擠和辱罵。

    直到父親病危的消息傳來,她開始掙扎于冰釋前嫌,還是絕情到底,承受社會道德批判。面對趕來陪伴且態度中立的真紀,她終于坐立難安地說出真相:父親就是一個自私的騙子,在造樓工程里偷工減料,在家中傷害母親,也從未真心對待任何一個朋友。即便社會建構出的溫情雞湯每一天都在試圖用血緣關系軟化她,她也無法忘記那些冷冰冰的畫面。

    真紀默默觀察著小雀一反常態的脆弱,然后突然握住她的手說:

    “我們不去了。我們回家。”

    后來,警方再次出現,懷疑真紀謀殺了虐待她的繼父。反過來看這段,真紀仿佛在肯定地回應:

    有些傷害,你可以不原諒。

    日劇經常觸碰“幸福家庭是謊言”這類題材,但絕不是停留在怨恨和責怪過去。從《喪失名字的女神》記述幼兒園孩子們的母親之間的糾葛,《比海更深》記錄潦倒父親和孩子久別重逢的畫面,《Woman》呈現一位單身母親孤苦無援的人生跋涉,而《無人知曉》拋出被親生母親拋棄的四個孩子要怎樣面對未來的沉重問題……這些日劇很苦,卻能淚中含笑。日劇的黑色勵志視角往往著眼于當下潛在的契機和改變,讓你在確信生活很喪之后,還能轉換視角,發現支持和勇氣。

    親密關系中,每個人都有一套從自我角度出發的敘事。

    家森口中比動物還難聊天、散漫邋遢的惡妻,真人卻很果斷干脆、頭腦清晰,堪稱行走的金句機。

    當家森看著很久不見的熟睡中的兒子,胸口一軟,頭腦一熱地說出“為了孩子我們再試一次吧”時,妻子卻毫不猶豫地懟回去(還連發數刀2333):

    但也是曾經的枕邊人,在他想要怒砸小提琴時攔住了他,說:

    你這樣就很好。

    坂元裕二寫過無數段婚姻,她發明的“最完美的離婚”這個短語尤為有趣。盡管離婚、結婚都是個體人生中的重大壓力事件,但換個角度看,如果你能在婚姻里看清自己,找到“這樣就很好”的自己,也見證另一個人找到自己的過程,哪怕關系失敗了,是否也不失為另一種幸運呢?

    真紀和她丈夫官九的婚姻,正是本劇鋪墊最長的線索。

    官九目睹妻子從神秘又有氣質的小提琴手變身全職太太,看自己最愛的影片時昏睡不醒,還拿他心目中象征藝術理想的定情詩集墊碗。他逐漸對失去浪漫的婚姻感到無奈和厭倦,卻又無力解決,做了下下之選:逃走。

    失蹤整整一年,妻子內心的心路起伏自不必多說,或許也形成了幾套不同的應對方案,分析透了丈夫這一舉動的種種理由。

    但是,當你想要解決婚姻沖突,僅僅剖析對方的性格缺陷和原生家庭,效果經常會適得其反。如果對問題保持冰山假設,如視情緒為人格或原生家庭問題的冰山一角,這個負面的框定(Framing)本身就會讓困難變得更復雜而根深蒂固,讓解決之道變得更漫長和折磨。

    當真紀看到復歸的丈夫,理性思考全都拋諸腦后,千言萬語化作一句:你瘦了。這種不計前嫌,維持和平的氣度,是她的體貼和愛,卻不能突破他們的婚姻瓶頸。真相揭開,原來并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因愛生恨、激情犯罪,只有令人唏噓的“沒那么愛了”而已。

    很多人在長期關系里忍受不了平淡,是因為在對方身上寄托了太多自己都沒有的東西。平凡如我們,如果不能面對自己的有限,也很難接受對方的有限。

    還好官九和她都是理性人,不會把互相折磨置于自我成長之前。丈夫回來后的第一頓晚餐,他提出離婚,希望她能維持在四重奏里快樂的樣子,而不是在他身邊做個好太太。大約是這個瞬間,真紀才在心里為婚姻畫了一個句點。

    美國婚姻關系研究領域的心理大師 John Gottman 曾提出一套6 步走的事后修復法,其中包括描述自己的全部感覺、不要評論對方的感受、詳細講出你們眼中的事實、說出你的情緒開關、回顧童年經歷導致的情緒誘因和它的來歷、承擔責任和道歉等等步驟……

    但這明顯不適用于真紀的婚姻。至始至終,他們倆都選擇克制守禮,畢恭畢敬、互相尊重,壓抑著自己的需要和情緒,盡量不在對方面前失控。從未有過責備和爆發的“無聲之戰”,卻更讓人無能為力。

    我們可以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北大從事心理文化學研究的尚會鵬教授曾指出,中國人與日本人的情感控制的文化機制都是抑制型。其中,中國人更在意扮演好不同的社會角色,而日本人更在意高層次的統一導向,但都非常非常重視人際和諧。所以相比英美劇,日劇更在意各種牽涉到職場、家庭、代際之間的情境下,人要怎么應對紛呈的變化和挑戰。

    其次,亞洲人的自我觀念并不那么清晰,我們傾向于處在一個親密的人際關系圈子里,通過和其他人的互動來界定自我和世界觀。我們不把個人視為獨立個體,而是視為與他人相互聯系的狀態。

    因此,亞洲夫妻若是依葫蘆畫瓢,想要借鑒其他非暴力溝通和歐美婚姻治療技術讓對方說多一點“自己內心的情緒感受”或“你希望關系變怎樣”時,很可能會發現 TA 自己也說不清楚。可以說,當今許多可靠的婚姻輔導技術普適性還不夠,但仍是值得學習和練習的方法。

    有人開玩笑說,四重奏其實是個美食節目。

    講真,亞洲人對食物的投射向來厲害,從小說中無所不用其極地描述食物與性欲的關系,到用料理過程象征細膩的情感和心靈療愈,除《孤獨的美食家》以外,大多數出現美食的日劇都發生在有故事的陌生人或熟人之間,而且通常都挺治愈噠。作為一衣帶水的友鄰,你時常能在一張張或幸福或彷徨的奮力咀嚼中的亞洲臉龐上,找到很多共鳴和慰藉。

    《四重奏》里的食物精致有節制,餐桌前圍在一起的朋友嘰嘰喳喳聊天動筷,甚至連“怎么吃”都能引發一場關于價值觀的奇葩說,不禁讓人想起咱中國餐桌上最常見的“咸甜之爭”。

    從以上主要由龜毛男家森發起的論戰言辭里,大約可以看出新時代某些青年對于人際界限和交往方式的理解已去到極其細膩敏銳的程度。

    與之相反,“鎮魂系列”的《深夜食堂》就充分發揮了不評價的態度,走進深夜食堂,想點什么都可以,什么吃法都隨你,老板只是靜靜地看著你,然后填飽你的胃,簡直是一場華麗的心靈治療。客串配角里,性少數人群、小三、法外之徒頻頻登堂亮相,劇作只作呈現,不作評價,足以表明日劇珍視多元的態度。

    餐桌才是最應該“無國界”的地方,好吃且慰藉人心的食物就是王道!

    總之,人生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方。你可以開一間《問題餐廳》,搭乘《苦役列車》,來場《百元之戀》,選擇《不結婚》,組個《四重奏》,怎樣都好。反正《逃避可恥但是有用》,《盡管如此也要活下去》啊。

    下期話題:關于“食物心理學”你有哪些想象?甜酸苦辣的嗜好對應哪些人格特質?“吃播”的存在映射出怎樣的人類進食習慣?

    歡迎留言提問討論,我們下篇見!

    - To explore more -

    作者:砍妹

    心理學出身;科普工作者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轉載前請聯系

    • 發表于 2017-04-14 00:00
    • 閱讀 ( 82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