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并不多。

驛站這一場所自先秦時便已有之,秦漢時已經完善。但作為一個詞匯的出現卻是在13世紀蒙古人統治中國以后。“驛站”在元朝以前只稱“驛”,而“站”字則是外來詞,源于蒙古語“站赤”(jamuci)的音譯,“站赤者,驛傳之譯名也”。

元朝時在全國廣設“站赤”,簡稱“站”,此后“站”的這一意義便融入漢語中,并演變成為雙音節詞“驛站”。
那么古代的普通百姓怎么寄信呢?
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以農為主,傳統觀念上的定式決定了古人在一般可維持生計的情況下,并不會選擇旅游或出遠門。部分封建王朝出臺的田制和戶籍制,又長期將百姓同田地固定,不可離開耕地而活,好幾代人生活過的地方不可能說搬就搬,而一般人一生追求的便是養活自己,親朋好友都在附近,除了一些商人,普通百姓可以說很少出遠門。
其次是交通的制約,一般百姓都是靠著步行,有點條件的才坐馬車或牛車,而船也只能在江河湖等有水的地方發揮其作用,受制明顯,導致古代出門時間長,而且風險系數高,人多安于現狀。

1:民信局:明代永樂年間由寧波幫商人首創的“民信局”。民信局是由私人經營的贏利機構,業務包括寄遞信件、物品、經辦匯兌。到了清同治、咸豐、光緒年間,全國大小民信局達數千家,機構遍布國內及華僑聚居的亞洲、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地區,形成內地信局、輪船信局和僑批局(福建話發音“信”為“批”,故僑批局也就是僑信局,專門為南洋僑民服務)。較大的民信局在商業中心上海設總店,各地設分店和代辦店,各民信局之間還聯營協作,構成了民間通信網。
2:捎帶:古人一般不單獨行動,“老鄉”同村,親戚等是小集體,這樣當甲回家的時候,都可以托甲帶封信(譬如沒有字,只有個別人能看懂的涂鴉)給自己的親人。
3:古代出門如果不是外出務工,基本就是行商,當你有親戚在外地的時候,可以通過出去行商的商人寄信給外地的親戚,商人送信一般都會受到招待和賞錢,商人和捎帶的區別是商人往返頻率高很多。

4:飛鴿傳書:古代的確有,不過飛鴿傳書可不是隨便找鴿子,譬如你養的鴿子,必須帶著鴿子到你要去的地方,然后在當地把信寫好,放出去,鴿子自行回家,由于出錯概率大,所以一半都是帶很多只鴿子出門才行。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