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

    2009年6月23日下午5點多,南京某中學13歲的小蔡同學和小李同學在自行車棚里鬧起了矛盾。小李同學因個子矮小,一時情急,用隨身攜帶的“一把很短的水果刀”刺向了蔡同學,致其身亡。

    因行為人“失常和失控”而發生的案子,被犯罪心理學稱為“偶發性的應激犯罪”,屬于情緒性動機(又稱感情沖動型犯罪)犯罪中的一種。

    有的人總是會感覺自己對某些事情失去控制,并且常常為這種事情感覺焦慮。不少人長期處于這種患得患失的情緒中,就會引發焦慮癥的發生,這對于我們的心理健康來說是十分不利的。那么,究竟什么是焦慮癥失控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失控感一般主要表現在焦慮癥中,急性焦慮癥(驚恐發作)中最為常見。失控感發作時,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但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害怕自己做出一些傷害別人與自己的行為。

    但是一般來說不會傷害到自己與別人,它是一種伴隨著極度的恐懼與強烈的焦慮情緒體驗。同時也會一起出現一些生理上的癥狀,比如說呼吸困難、頭暈、心跳加速等。

    比如像例子中,小李由于具備劣勢,為了占取絕對優勢,他會考慮用過激地方式應對,從而就看到了:失控。

    心理學家把它的控制作用(即意志力的挑戰)分成這三類:“我要(Iwill)”指的是面對有益的、應該做的事,即便不情愿也依然堅持去做,比如去健身房跑步。


    “我不要(Iwon't)”指的是面對有害的、不應該做的事,即便很誘人,也依然堅持SayNO,比如戒煙者拒絕別人遞給他的煙。

    而“我想要(Iwant)”則是時刻牢記自己真正的遠期目標是什么,并以此作為做任何選擇、決定的第一參考法則,比如追求健康的人會吃更多素食,參與更多運動,不輕易生氣。

    總的來看,意志力的挑戰其實就是兩個自我之間的對抗,一個是更為原始的、沖動的、放縱的自我,另一個則是進化后形成的、理智的、有約束力的自我。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時常感覺內心有兩個小人在爭執不休的原因。兩個自我都各自有其價值,它們相互制衡、協調,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環境。

    那么,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1.養成剖析憤怒的習慣。

    在生活中,每當你發脾氣或在憤怒的情緒中工作時,你應該分析所有使你憤怒的原因,然后避免使自己暴露于那些痛苦中。通常,憤怒是由于你將不合理的要求施加于某些情況。

    2.用運動轉移注意力。

    臨床心理學家發現,運動是有效解決憤怒的方法,尤其是多參加戶外活動,主動做一些消耗體力的運動,如登山、游泳、武術或拳擊等,使不快得以宣泄。

    3.遠離是非之地。

    生活中遇到能引起人發怒的刺激時,應力求避開,眼不見,心不煩。這是自我保護性的制怒方法。當自己要憤怒的時候,應盡量不跟著自己的情緒走,當然也不跟著對方的情緒走,最好是暫時離開,讓自己冷靜冷靜,冷靜后往往對沖突會有新的看法。

    • 發表于 2017-05-30 00:00
    • 閱讀 ( 95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