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新白娘子傳奇》中的演員一言不合就唱歌?

    電視劇《白蛇傳》要被翻拍了,不少觀眾看到前期海報都不買賬。

    25年前的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已經成為一代人的烙印,除了被很多人奉為此生第一位女神的趙雅芝外,電視劇中演著演著就開唱的形式也很新穎,那么問題來了——

    這種電視劇中演著演著就開唱的形式是《新白娘子傳奇》獨有的嗎?為什么臺灣拍攝的電視劇中又會有類似黃梅戲唱腔的東西呢?

    接下來你將看到:

    ●《新白娘子傳奇》中的音樂是歌還是戲?

    ●黃梅調電影曾經比武俠片還火

    ●黃梅戲為什么會在港臺流行一時?

    沒去過黃梅也不愛看戲的值班編輯 / 孫大一

    《新白娘子傳奇》中的音樂是歌還是戲?

    -+-


    音樂在《新白娘子傳奇》中有很多。這些音樂很古典,但是唱法已經接近于歌了,而且唱的都是普通話,和原汁原味的戲曲唱法相當接近。

    那這種音樂究竟是算戲還是算歌呢?比較準確的叫法應該是

    “新黃梅調”。

    《新白娘子傳奇》的制片人曹景德在同名電視小說的序言中寫道:

    “當初,臺視節目部經理熊廷武先生找我去,他說他一直有個構想:做一出能夠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又著重黃梅調表現的連續劇,于是,指示要審慎地去思考研究。”

    “除了內容家喻戶曉,能引起大家共鳴之外;在表現手法上,也較容易創新。譬如,劇中的黃梅調,特請名作曲家左宏元先生,創作了所謂的「新黃梅調」”

    ●《新白娘子傳奇》劇照

    這里所提到的左宏元是一位作曲家,他出生在安徽,祖籍也是安徽,后來到了臺灣,年輕時就對各種戲曲很有研究。不過,他在接到為電視劇作曲這項工作時還是頗為頭疼。

    因為時代在變,黃梅調這種形式在影視劇中出現已經有些過時,如果純粹移植黃梅調來作曲,市場反應恐怕不好,所以他希望作曲能創新。在不斷爭取下,他說服了熊廷武,創作了新黃梅調。

    為什么會被稱作是新黃梅調呢?左宏元在接受采訪時說:

    “我為電視劇的十多首譜曲的整體味道是民族的,而素材是抒情、潮流的。”

    他為《新白娘子傳奇》制作的音樂把現代跟古典相結合,使用的是現代化的合成樂器演奏,但是片頭、片尾以及接近尾聲出現的笛子、胡琴等樂器演奏,一聽就知道音樂來自于東方。

    ●創制新黃梅調的作曲家左宏元

    不過,新黃梅調出現后,很多觀眾表示并不能接受,覺得古典味盡失。新黃梅調和黃梅調也幾乎沒有關聯。

    所幸,《新白娘子傳奇》在播出后,觀眾普遍接納了劇中一言不合就唱歌的模式,新黃梅調也成為了中小學生的最愛。傳到大陸后更是家喻戶曉,傳唱一時。

    黃梅調電影曾經比武俠片還火

    -+-

    雖然,音樂是有所改良、創新,不過電視劇中唱歌的形式,確是來源于黃梅調電影。

    為什么在1990年代初,臺灣臺視會策劃拍這么一部著重表現黃梅調的電視劇呢?

    理由很簡單,因為臺視的經理認為流行都是循環的。按照他的想法,“黃梅調”在螢光幕和銀幕前已經消失了很久,1990年代,正是翻新再流行的好時候。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梅調電影在香港、東南亞和臺灣風靡一時。《借親配》是香港的第一部黃梅調電影,在1958年,由香港的左派電影機構長城電影制片有限公司拍攝,電影播出后受到了香港影迷的空前追捧。

    雖然是黃梅調電影,但電影里的對白都是普通話,黃梅戲唱段也都用國語唱,而不是地方話,還都是其他的專業演員幕后代唱,這跟后來的《新白娘子傳奇》是一樣的。

    《借親配》的成功引起了香港影人的重視。同年,李翰祥為邵氏拍攝了第一部彩色黃梅調影片《貂蟬》,創下了30萬港元的票房紀錄,還屢屢斬獲獎項。

    ●第一部彩色黃梅調影片《貂蟬》

    后來,他又拍攝了一批黃梅調電影來提升邵氏影片的藝術質量。在拍攝過程中,李翰祥也不斷創新,在唱腔中加入了更多的流行曲元素。由于邵氏在黃梅調電影上取得巨大成功,其他的電影制片公司也開始跟風拍攝,黃梅調電影一時大熱。

    從1950年代末開始的十多年中,香港、臺灣以及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華語電影海外市場,幾乎被黃梅調電影壟斷。直到1960年代末期,黃梅調電影的壟斷地位才被新興的國語歌舞片、武俠片和偵探片取代。

    從1970年代開始,臺灣還拍攝了《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多部黃梅調電視劇,這成為后來拍攝《新白娘子傳奇》的基礎。直到現在,黃梅調電影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影響仍然廣泛存在,新加坡有的學校還將黃梅戲納入了中小學課程。

    ●臺灣拍攝的黃梅調電視劇《江山美人》

    黃梅戲為什么會在港臺流行一時?

    -+-

    看到這里,很多知了要問了,黃梅調跟黃梅戲到底是不是一個東西,一個小小的地方曲種怎么在港臺這么火?

    黃梅戲原來叫黃梅調,起源于湖北省黃梅縣。從20世紀30年代起迅速發展,與京劇、評劇、豫劇和越劇并稱

    中國五大戲曲。

    1949年后,中國大陸拍攝了《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多部黃梅戲電影,并在香港公映。盡管只是一部黑白的戲曲電影,但《天仙配》1956年在香港上映時,仍然吸引了26萬觀眾。

    據說,英國女王在1960年還看過《天仙配》,并給出了一個四星好評,沒給到滿分,是因為演員年齡偏大、色彩也比較單一。不過,女王陛下還是對聽起來和京劇相似的黃梅戲很有興趣。

    ●黑白版《天仙配》劇照

    女王都公開表示自己喜歡黃梅戲,香港的人民群眾自然會緊隨潮流,不少人在看黃梅戲電影時會跟著哼唱,甚至連夜總會的歌星都以唱黃梅戲為時髦。

    就在這時,香港電影人瞅準時機,把黃梅戲電影不斷通俗化,最終讓大多數觀眾都愿意為其買單。為了和大陸的黃梅戲有所區別,香港使用了黃梅戲的原名黃梅調,這類電影也被稱為黃梅調電影。

    所以,“80后”,“90后”小時候看到的《新白娘子傳奇》,其實是黃梅調電影電視劇的革新版,它一言不合就唱歌的形式新鮮有趣,和故事情節相得益彰,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無法磨滅的童年記憶。

    只可惜,這種形式的影視劇在之后幾乎沒再出現。這更像是黃梅調的一種回光返照,也讓《新白娘子傳奇》徹底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經典。

    參考文獻:

    趙衛防:《五六十年代內地與香港兩地電影互動及影響新探》,《當代電影》,2013年第12期;

    林青華:《黃梅戲電影在香港及臺灣的發展》,《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 發表于 2017-06-07 00:00
    • 閱讀 ( 84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