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缺陷”這個詞用在這里不太合適,尤其是形容大腦的時候。目前人類對于大腦的探索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理解是建立在觀察和假設上的,根本的 運行機制仍然未知。對于一個了解未深的事物,直接詢問它的“缺陷”在哪,實在是有點草率。并且,你要如何定義“大腦的缺陷呢”,我在路邊撿一塊石頭,問你 這石頭有什么缺陷,你說石頭太硬了砸到人肯定出大事,這是缺陷,我說這石頭硬正好拿來開核桃,這不是用處大么?倒不如這樣問,大腦有哪些局限,有哪些特點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可能的負面影響?

我就簡單說幾個自己看法:
1. 大腦本身質地柔軟太過脆弱,雖然有顱骨的保護,還是很容易受到物理創傷,輕微的腦震蕩就已經很難受了,嚴重一點的損傷可能直接致殘或者致命。我曾經想過如 果大腦脊髓都變成骨頭那么硬就很難受傷了,這里提一點,就是骨細胞之間也是可以傳遞信息的,類似于神經細胞,甚至可以傳遞的很遠,但是機理暫時未知(,但是現在看來如果神經細胞都變骨質了,可能會有幾個問題:
神經信號傳導效率變低,反應最敏捷的人和今天的癡呆癥患者差不多。
脊椎應該不會像現在這樣柔韌,活動大大受限。
因為大腦變實心了,基本不能緩沖只能硬抗硬,敲一下就和敲三角鐵差不多,整個大腦都在震動,無法進行思考。
這些假設可能也不完善,歡迎大家開腦洞。總之就是,大腦很脆弱,必要時還是別忘了戴頭盔降低風險。
2.血腦屏障的存在,讓大部分藥物無法滲透進大腦產生治療作用。血腦屏障圍從腦內毛細血管算起總共有三層:
第一層:腦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間銜接得十分緊密,不像其他組織的血管內皮細胞那樣有較大的縫隙;
第二層:腦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外有個基底膜,這個膜是連續的;
第三層:腦毛細血管壁外表面積的 85% 都被神經膠質細胞的終足或稱腳板所包圍。
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質進入大腦,除了氧氣,二氧化碳和血糖,幾乎不讓所有物質通過,藥物和蛋白質一般都是大分子,所以基本都會被隔離。但 是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大腦發生病理改變的時候,或者僅僅針對初期精神病人,開發治療藥物都很困難,因為藥物既要滿足治療效果,又要小到可以穿過血腦屏障。 好在隨著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的方法被開發出來攜帶藥物穿過血腦屏障了。

再從認知方面舉兩個例子:
1. 短期記憶的能力實際上不算很強,傳統觀念認為短期記憶一般一次只能記住 7 個左右的事物,并且很快就沒法再回憶起來了。后來 Chunks 這個概念被提出,認為如果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長期記憶把信息整合壓縮成一個個壓縮包,可以記住更多。
如果你對英語比較熟悉,應該會發現第二組比第一組要容易記住,因為你可以根據英語單詞的發音把第二個字母列讀出來。這就是用到了長期記憶來幫助短期 記憶錄入,就是 chunking。但是如果我讓你在嘗試記住這兩列字母的時候,嘴里不斷念“The”這個詞,你會發現第二組也變得不好記了。因為我干擾了你的 Phonological loop(語音回路),這是短期記憶里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如果你沒法把這些字母讀出來,你的短期記憶將會大打折扣。短期記憶非常容易收到干擾,這里說一個 Irrelevant sound effect(無關聲音效應),Jones (1993) 發現哪怕是沒有意義的聲音也會干擾正常的短期記憶,所以學習的時候即使是聽純音樂,效率都會打折扣的,提高效率可能真的是你的錯覺,或者說是音樂分散了你 的注意力,讓你可以持續學習的長久一些,但是效率應該是比原先低下。這也可以看做是大腦的一個局限之一。
2. 注意力可以被分散,大腦本身也是可以多任務同時進行的,并不是樓上所說的“單線程”,但是注意力被分散以后,你的效率肯定是會降低的。 很熟悉的例子,就是開車接電話,會導致司機降低對路面情況的關注,容易發生事故。「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對大腦來說難在哪里?看一下這個答案,我就不多解釋背后原理了。當然這個分散能力經過鍛煉也可以提高,和個體對于任務的熟練程度有關,你可能見過出租車司機一邊開車同時三個手機收嘀嘀打車,你自己試試,說不定一個微信就追尾了。我把它也歸類為大腦的局限之一。

當然,大腦的特點還遠遠不止這些,比如上癮機制,錯覺和幻覺,都可能在生活里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但是
人類大腦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復雜的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局限,大腦也不例外。有空還會繼續補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