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缺乏方向感的人嗎?
小編高舉雙爪,請叫我路癡。
其中酸楚誰人知?

每到一個陌生地方總是分不清方向,
甚至有時在熟悉的地方也會迷路……
打電話向“活地圖”爸爸求助,
老爸一番“東西南北”的指路反而讓我更加迷惑……
您為什么不能說“左右”呢?
好吧,感謝現在有手機導航,
(不用騷擾并惹惱老爸)
可小編真心仍只認“左右”,
自己懂,不解釋。
牢騷發完了,答疑解惑開始了!
方向感是與生俱來的嗎?
挪威科學家團隊曾選取出生14天、尚未睜眼的小白鼠做了一組實驗:在小鼠的腦中植入電極,一旦某部分神經元放電,便可通過儀器探測到。結果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在小鼠眼睛睜開的一剎那,它們便能夠自己摸索著走路,同時大腦中負責辨認方向的區域發出了強烈的電波。而且跟蹤觀察后發現,隨著小鼠行走次數的增多,大腦中負責辨認方向的某些細胞發育得更加完善。

這說明,小鼠的方向感是與生俱來的,但這時的方向感是最初級的,它不足以保證小鼠獨立外出行走。隨著空間經驗的積累,方向感逐漸完善,辨認方向的能力也隨之提高。
結合以上兩組實驗結果,科學家們經研究證實,小鼠腦中負責辨認方向的細胞位于“海馬體”中。這些細胞共有三種類型:方向辨識細胞、空間辨識細胞和定位細胞,它們有各自不同的任務——方向辨識細胞就像是指南針,它用于指揮行進方向,發育最早,因此在小鼠睜開眼睛時就可幫助它辨認方向;空間辨識細胞負責記憶某個地方的周圍環境,發育得相對較晚;而定位細胞成熟最晚,它是一種相對復雜的空間協調系統,用于確定所處環境的具體位置及距離某個地點的遠近。因此,每當小鼠到達一個新的陌生環境中,這三種細胞就會協同發生作用,最終在腦中產生一個“心理地圖”,當下次再到這里時,便可用來判斷方位。

由于小鼠的大腦與人類大腦具有相似的構造,因此推測可知,人類的方向感也是與生俱來的,但會隨著后天空間經驗的增多而不斷完善。這樣,最初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對許多人而言,與其說沒有方向感,不如說是方向感沒有被很好地開發、利用。
為什么我沒有方向感?
事實上,缺乏方向感可能只是我們給自己找的一個借口,只要是健全的人,天生便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問題是有的人在后天的鍛煉中強化了,而有的人卻因為長時間不用而逐漸被弱化。
其實這也情有可原。遠古時期人們大多生活在空曠的草原或荒漠中,需要隨時判斷位置才不會迷路,而在那時判斷方向只能依靠北極星、太陽等自然界中的物體,所以判斷方向的能力也不斷被強化。而隨著科技進步,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我們可能更習慣于用某個建筑物或是熟悉的標志來確定位置,而不愿去想所處的方向,更何況還可以借助互聯網和導航系統輕松查到路線并到達目的地。這樣說來,我們似乎沒有鍛煉方向感的機會哦!

你是否覺得,在面對找路這樣的事情時,女性往往會感到更加困難?德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男性通常擁有更強的方向感,這是因為他們在辨別方向時使用的大腦區域與女性存在差別,男性使用的是左腦部分區域,而女性使用的則是右腦部分區域,這種差別使得男性的導航能力更強。
如何培養方向感?
不過,既然還有的救,嘗試去做個“活地圖”還是很贊的,至少不要再讓你的方向感繼續退化下去了!

其實,方向感的培養有賴于空間感的完善,所以在看地圖時,不要僅把它看作一個平面,而要把它想象成一個立體空間,而你正處于其中(怪不得我只知“左右”),接著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順序來確定方向,只要面朝北,其它方向就可以依次推出了。
總之,別再抱怨自己認不清方向,要想成為令人徒生羨慕的方向感極佳的人,就要按照適合的方法不斷加以鍛煉、熟能生巧。或許可以從攜帶指南針開始,漸漸養成辨認方向的習慣,那么方向感自然而然就被喚醒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