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科學邊角料團隊李嘉欣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國內首條自主研發的全自動無人駕駛地鐵將在北京燕房線首段開始跑圖試驗,并將進行全線調試,計劃在2017 年年底開通。

該列車最高運行時速約為80 公里,共編組4 輛列車,每輛列車的最大載客量為1262 人。吃瓜群眾表示,在乘車高峰時段,這個列車塞滿人后,應該會遠遠超出這個最大載客量吧!對于生活在北上廣的無車一族來說,地鐵是最靠譜的交通工具。但是,每天早高峰和晚高峰時,乘地鐵的人都要被擠成咸魚。雖然眼看著地鐵已經滿了,人卻還是不斷地往上沖。

那么,無人駕駛的地鐵會不會比現在“有人”駕駛的地鐵更好呢?從理論上來說,無人駕駛的地鐵它的頭腦“反應更快了”!走得“更平穩了”!
該地鐵將通過電腦程序在第一時間做出“決策”,行駛過程中會自動掃描檢測障礙物,一旦列車接觸障礙物便會迅速在1.4 秒里進行緊急制動。最大的優點是運行的平穩,列車無論起步、加速、停車還是區間運行,電腦控制著列車在各運行階段平緩的過渡,最大限度保證乘客舒適的乘坐體驗;另一方面,無人駕駛能有效降低人為參與所產生的影響,不會因為一些駕駛員突發情況而對列車整體運行帶來影響,同時還能有效地縮短行車間距。但是,駕駛員會有突發狀況,機器就不會出故障嗎?
總的來說,無人駕駛的地鐵還是優于以前的普通地鐵。無人駕駛是未來交通工具的發展趨勢。不過,未來,將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更大影響的是無人駕駛的汽車。

目前,無人駕駛的汽車還未能成規模的投入使用,因為它所需的技術要求比無人駕駛的地鐵更多,技術難度也更高。
開發無人駕駛的汽車,有兩個技術關鍵:一是要研制能正確選擇車道、感應障礙物、自動避免沖撞的技術。如德、法等國研制的“自動智能巡航控制(ATCC)系統”,就是這樣一種裝置,它可以用來選擇最佳行車路線,防止與前面的車輛靠得太近,在能見度很差的情況下可以安全地行駛。這種裝置能自動控制本車相對于其他車輛的速度。傳感器在不斷地測量前面車輛的速度,并據此調節加速器,確定自己的合理車速。車上的紅外激光不斷地掃描車前的道路,尋找障礙物,同時把所獲數據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顯示出來;遇有危險情況時,會自動降低車速,或緊急剎車,處理時間為300毫秒。
二是必須鋪設專用道路。這種道路的靈魂和核心就是各種信息設備和傳輸技術,它通常由監測器、數據搜集器、中心電腦、電子顯示牌和閃光燈等構成。監測器設置在公路兩旁或上方,汽車駛過時它會把車流信息通知路旁的數據搜集器,進而傳至中心電腦,由中心電腦自動調節紅綠燈時間,使車輛的停留時間減至最小。同時,路旁的電子顯示牌會顯示交通堵塞的程度,范圍以及其他交通情況;或啟動閃光燈,提醒乘車人收聽當地交通情況廣播,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實現汽車的無人駕駛,離不開社會的高度信息化。未來的智能汽車上裝有多功能電話、高清晰度電視機、傳真機和導航系統等,同外部的通信機能很強。

技術總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會使一些人被迫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自己的職業規劃。在不遠的將來,當地鐵和汽車都不再需要人來駕駛時,老司機一詞大概真的只能用于網絡調侃吧!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