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楚喬傳》中的幾處史實硬傷,你讀懂了嗎?

    近日《楚喬傳》熱播,筆者發揮深入“扒”史的精神,分享一些劇中的歷史雷點。

    一、西魏“反漢化”改革

    493年,孝文帝以南征為名遷都洛陽,標志著北魏漢化改革進入高潮。

    孝文帝改革以漢化為中心,推行均田制和戶調制,變革官制和律令,改易漢俗例如改姓等。這是北魏對漢文化的全盤學習,大大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進程。

    但是,孝文帝改革觸動了鮮卑舊貴族的勢力。

    他們從改革一開始就百般阻撓,與孝文帝的革新派形成激烈對抗,這種新舊沖突在孝文帝去世后開始激化。

    改革后不到五十年,北方六鎮起義,北魏走向分裂。

    ▲《楚喬傳》劇照

    534年,高歡扶持元善見為帝,建立東魏;535年,宇文泰扶持元寶炬為帝,建立西魏。

    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而宇文泰是漢化的鮮卑人。二者出身不同,但都盡力彌補漢化改革帶來的漢胡分裂。

    高歡面對漢族門閥和鮮卑貴族的矛盾,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只好推行家族聯姻。相比之下,宇文泰的社會改革做得很成功。

    本來北魏建國后,胡漢融合一直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但是孝文帝改革太急功近利,導致社會的嚴重撕裂。所以針對這樣的弊端,宇文泰開始了“反漢化”改革。

    宇文泰起用蘇綽推行“托古改制”,以恢復“周禮”為名推動社會變革。

    改革的內容包括改革官制,推行“均田制”、“府兵制”等,隨后宇文泰頒布《六條詔書》,對改革的方向做了確定。

    為了彌合胡漢之間的裂痕,宇文泰開始實行“賜姓制”,即將有功的漢人賜予胡姓。

    這在最大程度上籠絡了胡漢上層,特別是關隴貴族。后世清朝推行的“抬旗”和賜姓有異曲同工之妙。

    ▲《楚喬傳》劇照

    《楚喬傳》開篇年代應該在西魏建立后,因此男主角宇文玥不可能是西魏建立者宇文泰的原型。

    而開始推行改革的西魏,鮮卑貴族是不會有漢字單姓的,而進入上層的漢族士族也應該是胡姓,所以劇中不符合史實。

    除了賜胡姓,宇文泰在社會風俗上也推行復古。宇文泰來自北方六鎮,六鎮以鮮卑貴族為主。要知道,漢服的寬袍大袖不適合作戰,所以趙武靈王才推行胡服騎射。

    那么作為弱勢一方的西魏,為了富國強兵,在衣冠等風俗方面開始復古,重新恢復鮮卑服飾也勢在必行。

    所以劇中滿眼風度翩翩的漢服裝束是不符合史實的。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宇文泰大力復古,但目的是融洽民族關系。他的最終本質還是推動封建化實現富國強兵,所以這場改革實際上是“明退實進”。

    ▲《楚喬傳》劇照

    二、書寫材料的革新

    中國古代的書寫材料經過了龜甲獸骨、青銅器以及竹簡的演進。

    這些材料最大的特點就是笨重,當年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竹簡奏章重達一百二十斤,需要內侍抬著上殿。當時形容知識淵博的“學富五車”就是五馬車重的竹簡。

    鑒于這樣的弊端,中國人開始尋找更為輕便的書寫材料,很快選中了“縑帛”,就是絲綢織成的布。但是這太貴了,普通人根本用不起,更別提推廣了。

    直到西漢初年,麻紙出現,這是書寫材料的革命。但是這種麻紙易破損且不易保存,所以一直默默無聞。

    東漢中期,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將造紙取材擴大,“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這導致紙張強度增加、價格低廉,因此很快推廣開來,開始了對竹簡的大規模取代。

    到四世紀的兩晉時代,紙張已經完全取代竹簡,成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楚喬傳》中青山院案頭堆放的竹簡明顯是不符合史實的。

    一般而言,古代新生事物都是從上層鋪開而后逐漸向下層滲透的,所以紙取代竹簡的革命應該先從上層開始。

    ▲《楚喬傳》劇照

    除了紙,值得一提的是漢字字體的不斷發展。

    夏商時代,以龜甲獸骨為書寫材料,漢字屬于初創階段,因此以甲骨文為主流。商朝之后,青銅器盛行,篆書作為一種甲骨文字的升級版開始成為主流,刻在青銅器上稱為銘文。篆書在春秋戰國的發展過程中開始五花八門,最后書寫小篆的秦國統一六國。

    秦朝統一后,對文字進行了統一,這是漢字發展的里程碑。

    秦朝先是以小篆作為通用字體,后來發展出隸書。隸書字形扁長,適合在竹簡上豎向書寫。

    進入南北朝時代,漢字的字體再次出現多樣化趨勢,“北碑南帖”成為當時的典型特點。

    北魏時代,碑體成為主流字體,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魏碑”。

    北魏瓦解后,東魏成為碑體的主要繼承者,這也成為后世隋唐書法的先行者。

    而西魏由于推行“反漢化”改革,所以對魏碑的繼承不如東魏,后期統一北方后才后來居上。

    西魏字體前期趨于復古,北魏的流行字體為漢化后的隸書,即“漢隸”。

    劇中所出現的字體基本都是篆書,這是不符合史實的。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澀梗

    • 發表于 2017-06-14 00:00
    • 閱讀 ( 79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