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即將進入四十天伏期預警!請備好你的防暑神器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中國科普博覽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陸龍驊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前段日子暴雨連連,或許會有小伙伴感慨今年夏天真涼快,殊不知打敗我們的不是關于“夏天涼快”的天真,而是天真熱——沒錯,我們即將進入2017的三伏天(敲黑板)!那么,“三伏”的說法緣何而來?又是什么原因使得這段時間如此炎熱?我們又該如何在三伏天里笑著“活下去”?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

    “三伏”是哪三伏?

    “三伏”的說法由秦漢時盛行的五行學說延伸而來,主要指中原地區氣候上一年中最悶熱的一段時期,它是“頭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出現在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每到這時人們都會感慨“我與烤肉之間只差一撮孜然”。

    圖片來源網絡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頭伏(初伏)入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開始,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進入“末伏”(三伏)。

    那么,“庚日”又指的是什么呢?我國從古至今流行一種“干支紀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組的不同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因天干的數字有10個,因此每隔10天就有一個庚日,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這樣,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

    今年的的初伏從7月12日開始,中伏時間為7月22日至8月10日,末伏從8月11日始,預計到8月20日止,近四十天的伏期,真是顯得這個夏天格外漫長!
    三伏天形成原因

    太陽:最大“主謀”

    要說三伏天,大家肯定腦海里先浮現出炎炎烈日,不過這太陽也確實不能隨便甩鍋,三伏天還真跟它脫不了干系——

    大家知道,我們地球在不停地繞太陽自轉和公轉,而且地球是側著身子轉的。正是得益于這種得天獨厚的配置,地球上才有了晝夜和四季。太陽是地球大氣能量的主要來源。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正是由地球公轉的不同位置來確定的。

    動圖:太陽一年直射地球示意(來源網絡)

    春、秋時太陽直射在赤道;夏至時,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接收的太陽輻射能最多,北半球為夏季;冬至時,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接收的太陽輻射能最少,北半球為冬季;從本質上來講,是太陽主宰了地球氣候。所以夏秋之間,在北半球的我們自然是難逃太陽“手掌心”。

    副熱帶高壓:主要“幫兇”

    除了太陽,還有另一個讓三伏天格外炎熱的“兇手”:副熱帶高壓——

    它出現在南北兩半球副熱帶地區。在北半球,副熱帶高壓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而緩慢向北移動。

    副熱帶高壓帶示意圖(來源網絡)

    被它籠罩的地區會受下沉氣流的控制,天空中不能再積攢出很多云彩,格外晴朗,導致地表接受的太陽輻射能急劇上升,氣溫也隨之上升。然而在副熱帶高壓的西北邊緣地區,一些偏南方向的氣流把海洋上的暖濕空氣吹到我國大陸,為降雨提供水汽,地表濕度增大后,散發的熱量會減少。這樣,在吸熱增多、散熱減少的情況下,地表熱量不斷累積,出現一天比一天熱的情況。

    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這也是為什么夏至日雖然太陽高度角最高,卻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的原因——積累的熱量還未達到高峰。

    全球變暖:難辭其咎!

    酷熱的天氣總是讓人脾氣煩躁,有些人開始將矛頭直指人類生產生活造成的溫室效應。那么,古代人是不是就不會經歷這樣的高溫天氣了呢?歷史氣候研究表明,我國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在乾隆八年。《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中說,當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整個華北地區炎熱異常;當年(1743年)在北京的法國傳教士記錄的實測溫度是,7月20日—25日的氣溫值都高于40℃,7月25日竟然達到了驚人的44.4℃!那時候又沒有電扇和空調,古人比咱們更加煎熬!當然,這種極端的天氣事件很難說與全球變暖有直接關系。

    古人會在冬天挖冰貯存以供夏日解暑(來源網絡)

    不過,現代都市中的柏油馬路、水泥路以及各種鋼筋水泥建筑物也通過改變地表反射率,對地面增溫作出“貢獻”,這也是中心城區溫度比郊區高,出現城市熱島的原因。由此可見,我們現在“享受”的高溫,是自然氣候和“人為加工”的共同產物。

    “三伏”里哪“伏”最熱?

    具體到某一年或某一地區,最高溫度是出現在頭伏、二伏還是末伏,或是立秋末伏后會不回出現“秋老虎”等,其實要取決于當時的天氣系統。通常我國大陸,主要是熱在頭伏和中伏,但東南沿海和島嶼地區大多是熱在末伏;云南最熱的時期是雨季前的5月,在入伏前二個月;到了我國南沙群島地區,三伏反而是全年兩個最涼季節之一。即使是通常熱在中伏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末伏后的8月中下旬,偶爾也可出現被稱為“秋老虎”的連續高溫天氣。

    健康過“三伏”

    雖說三伏天真的讓我們熱得夠嗆,但其實也是一個正常的氣候現象,每年我們都應以一種平和的心態迎接它、應對它,趨利除害,盡可能減少它的不良影響:
    ? 高溫天減少露天作業,加強防暑勞保措施;
    ? 冬病夏治,要去正規醫療機構;

    預防中暑、不要貪涼;多吃苦瓜,少吃冷飲;民間還有所謂“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等說法,總之,只要積極和正確應對,我們都可以健康平安地度過三伏。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表于 2017-07-11 00:00
    • 閱讀 ( 80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