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法醫,讓人不禁想起了老港片《洗冤錄》。在中國古代,廣為流傳著法醫用銀器驗毒的說法。而如今,新興的技術可以幫助調查人員在失蹤人員案件、懸案、性侵犯案件和謀殺案件。
雖這又會誕生一個新的問題——個人隱私的風險,但總體來說這些技術在未來的法醫學之路上會給當局、受害者、受害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更多幫助。隨著的發展,法醫學的未來被徹底改變,以至于越來越成為犯罪分子被捕和定罪的依據。現在我們就一同來看看法醫們通過哪些新技術來偵破案件,揭秘法醫中正在使用的黑科學吧!

微生物學識別
許多微生物存活于在我們的皮膚和頭發上。在未來,這些微生物(即微生物群)可幫助警察抓捕罪犯,因為沒有兩個人的微生物群是相同的。以性侵犯為例,從受害者那里獲取陰毛中可能并不包含嫌疑犯的DNA,但卻可能還有他的微生物。因為男性和女性的微生物不會相同,而不同的微生物群各自生活在男性和女性的陰毛中。由于這些生物群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他們確定一個特定的嫌疑犯是否性侵。在性行為后,男女雙方的微生物群會相互“感染”,并穩定地染指在對方身體上——這一現象可以證明這對男女間發生了性行為。這個技術為偵查員和檢察官提供一個對性侵犯案定罪的有效新工具。

紋身匹配
攝像頭拍攝質量低、嫌疑人喬裝打扮、太過依賴關鍵字來進行搜索的數據庫,這些都已經增加了調查的難度。不過一項名為——紋身匹配的新電腦程序,將會改善這一局面。這個軟件之所以能提高效率,原因在于它能夠將數據庫圖像中的紋身和監控圖像中的紋身片段——基本的共同點進行匹配。這個過程就像電腦判斷指紋匹配一樣。這個程序將幫助破案人員識別出有著特定紋身的幫派成員。

虛擬尸檢
有時人們不希望被謀殺的親人遺體被解剖。盡管當解剖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并有利于對逮捕兇手的時候,法院通常會駁拒絕尸檢的決定,但這樣的做法仍然會加重家屬的痛苦。不過在未來,虛擬尸檢已成可能,真實的解剖也許不再是必要的了。
虛擬尸檢能在不損害身體和不妨礙法醫的情況下完成取證。通過掃描和重建受害者的3D模型后,調查人員能夠在任何時候進行虛擬尸檢取證。由于造價高昂,使得這個程序目前還沒有被廣泛使用。但若未來虛擬尸檢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那么成本預計會逐漸減少。而且虛擬尸檢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它能更準確的找到犯罪線索。例如,在涉及咬痕的案例中,虛擬尸檢的3D圖像可以與犯罪嫌疑人自己的牙科記錄相比較。并且可以幫助檢察官更好地了解受害者的受傷情況。

車輛系統取證
事實上,汽車上的信息娛樂系統和遠程信息系統,都能成為法醫取證的“場所”。因為一旦司機或乘客在汽車上使用智能手機,他們的汽車或卡車就會保留這些設備的數據。即使是在他們與信息娛樂系統斷開連接之后,電話、通訊錄和SMS信息都會同步到車上。由于近70個互聯的電子控制單元(ECUs)分散在車輛上,所以能很容易的收集到犯罪嫌疑人在所駕駛的車上發收過什么短信,以及與誰通話、訪問過什么網站,車門何時何地被打開,以及車輛加速或減速的次數。而通通這些信息都可作為有價值的法醫證據來為犯罪嫌疑人定罪。

便攜式法醫實驗室
便攜式法醫實驗室是一套巨大的系統,并有助于開拓新的法醫學領域。例如,拉曼光譜使調查人員能夠確定可疑粉末是否具有爆炸性。這個技術能解決多年來法醫只能使用大量重型設備識別藥物的尷尬。同時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光譜學可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同樣的任務,而不需要任何額外材料。
“手持電子嗅探器”可以替代專用于檢測藥物的犬類;“手電筒探測器”可以替代酒精測試,并對酒精受損的駕駛進行現場抽檢;紅外掃描成像系統也能幫助警察在調查過程中識別潛在的嫌疑人。便攜式法醫實驗室還可以配合面部識別軟件、指紋掃描與政府的數據庫進行比對。事實上這些技術已被美國聯邦調查局和一些州使用。在未來,它們將會更加廣泛的被使用。(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