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俗稱雹子,一般夏季或春夏之交最為常見,它的形狀小的像綠豆、黃豆,大似栗子、雞蛋的冰粒,有的冰雹比西瓜還大。在我國除廣東、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這幾個省冰雹較少外,各地每年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災.尤其是在北方的山區及丘陵地區,由于哪里地形復雜、天氣多變、冰雹多、受害重,對農業危害相當的大。猛烈的冰雹輕者打毀莊稼,損壞房屋,重則常有報道說人被砸傷、牲畜被打死。因此,冰雹是我國嚴重災害之一。那么在炎熱的夏天怎么會形成像冰一樣的這種東西了?下面讓我給大家科普一下冰雹是怎樣形成的呢?它的結構是怎么樣的?我們如何才能預防雹災?

冰雹是一種有強烈積累的積雨云(也叫冰雹云)中降落下來的冰塊或冰疙瘩,通常人們稱它為“雹子”.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組成的。一般被為三層:最下面一層溫度在0℃以上,由水滴組成;中間溫度為0℃至-20℃,由過冷卻水滴、冰晶和雪花等三種組成;最上面的一層溫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組成。

冰雹的結構是呈現出透明層與不透明層交替出現的結構
在冰雹云中氣流是很強大的,通常來說在云的前進方向,有一股十分強大的上升氣流從云底進入又從云的上部流出。還有一股下沉氣流從云后方中層流入,從云底流出。這里也就是通常出現冰雹的降水區。這兩股有組織上升與下沉的氣流與環境氣流連通,所以一般強雹云中氣流結構比較持續。強烈的上升氣流不僅給雹云輸送了充分的水汽,并且也給空中的冰雹粒子提供向上的力使停留在云中,使它長到相當大客服這種力才落下來。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冰雹云中冰雹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在冰雹云中強烈的上升氣流攜帶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運動著,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會凍結成較大的冰粒,這些粒子和過冷水滴被上升氣流輸送到含水量累積區,就可以成為冰雹核心,這些冰雹初始生長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積區有著良好生長條件。雹核在上升氣流攜帶下進入生長區后,在水量多、溫度不太低的區域與過冷水滴碰并,長成一層透明的冰層,再向上進入水量較少的低溫區,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過冷水滴組成,雹核與它們粘并凍結就形成一個不透明的冰層。在這時冰雹已長大,而那里的上升氣流比較弱,當它支托不住漸漸變大了的冰雹時,冰雹便在上升氣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斷地吸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繼續生長,當它落到較高溫度區時,碰上去的過冷水滴便形成一個透明的冰層。這時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強的上升氣流區,那么冰雹又將再次上升,在這重復上述的生長過程。這樣冰雹會一層透明一層不透明地增長;由于在各次生長的時間、含水量和其它條件的不同,導致各層厚薄及其它特點也各有不同。最后,當上升氣流支撐不住冰雹時,它就會從云中落下來,成為我們所看到的冰雹了。

冰雹根據它的大小,軟硬程度和結構等等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種:
冰雹:直徑在5毫米以上的冰塊,比較硬,落地會反跳;每個雹塊都由一個不透明的核心和核心外面層層透明和不透明交替出現的冰層組成.這是一種危害性最大
軟雹:結構松散,重量輕,著地容易破碎,這類冰雹叫軟雹.這種冰雹造成的危害較小.軟雹一般在較高緯度或者在高原上出現.有人認為,云中的冰雹由于受高空爆炸作用的影響有時會變成軟雹.
冰丸:直徑5毫米以下的固體小冰球或小冰塊,結構堅硬,落到地面會反跳,所以有人也叫它為小冰雹.其危害較冰雹輕.
霰:直徑2-5毫米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顆粒狀固體降水物,結構松軟,著地易破碎,常呈球形或圓錐形,有點像米雪,不過米雪的直徑一般都在1毫米以下.
目前使用的防雹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爆炸方法,另一種是催化方法。
我國目前主要使用的是爆炸方法。在過去,防雹的主要工具是土炮,在炮中裝幾兩火藥,沒有炮彈。近年來各地普遍采用和普及了空炸炮和土追擊炮,可射程為300一1000米高度。這種炮造價低、爆炸力強,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在有些地區制造了各種類型的火箭,也使用了高射炮,可以射到幾千米高空。那么爆炸為什么能防雹呢?有人認為爆炸時產生的沖擊波能影響冰雹云的氣流,或使冰雹云改變移動方向。有的人認為是爆炸沖擊波使過冷的水滴凍結,從而抑制冰粒增長,而小冰雹很容易化為雨,這樣就收到了防雹的效果。但是究竟爆炸為什么能防雹,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第二種防雹方法是化學催化方法。利用火箭或高射炮把帶有催化藥劑(碘化銀)的彈頭射入冰雹云的過冷卻區,藥物的微粒起了冰核作用。過多的冰核分"食"過冷水而不讓雹粒長大或拖延冰雹的增長時間。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