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暑期檔的電影市場被《戰狼2》點燃。截止到8月15日,《戰狼2》累計票房收入已突破47億元,成為中國電影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很多人對坦克版的“速度與激情”印象尤其深刻:坦克版漂移、坦克砸坦克,坦克碾壓直升機...... 能看到龐然大物“秀演技”,除了感謝影片主創人員,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向坦克的發明者們致敬一下?

影片《戰狼2》中的坦克(圖源見水印)
坦克被稱為“陸戰之王”,是裝有火炮、機關槍和旋轉炮塔的履帶式戰斗車輛,具有火力猛、機動性靈活和裝甲防護力強等特點,是矛與盾二者結合為一體的一種戰斗力很強的武器。它的誕生要歸功于一位隨軍記者的創意和丘吉爾的英明決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由于軍隊的裝備差,進攻和防御的力量都不強,英國和法國的聯軍一次次沖鋒都被防御嚴密的德國擊退了,傷亡慘重。
英國隨軍記者斯文頓目睹了這一切,他為自己軍隊的慘重傷亡深深的擔憂。他想,要是有一種能集進攻與防御為一體的重型武器就好了。防御,需要厚厚的鋼甲鐵衣,當然不可能給戰士穿上;進攻,需要一種大型的既可越溝又能爬坡的車輛。哪里去找這種車輛呢?他當過“霍爾特”大型拖拉機手,知道履帶式的拖拉機是可以爬坡越溝的,可那是用于生產而不是戰斗的車輛啊,是毫無防御與進攻能力的車輛。這時一個想法突然進入了他的腦海,要是給既能越溝又能爬坡的大型履帶式拖拉機穿上厚厚的鋼甲鐵衣,使它不怕槍彈,再給了裝上火炮、機關槍等重型武器,使它可以進攻,那該多好!

厄內斯特·D·斯文頓(網絡圖)
斯文頓立即向英國建議將“霍爾特”型拖拉機改裝成既能防御,又能進攻的戰車。當時的英國陸軍對此毫無興趣,并嘲笑斯文頓這一愚蠢想法。而時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卻如獲至寶,下令組建“陸地戰艦委員會”,親自領導“陸地戰艦”的研制工作。1915年2月,英國政府采納了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制造和冶金技術進行制造“陸地戰艦”。
不久,根據斯文頓設想而設計并制作的“陸地戰艦”就在英國的一家工廠生產出來了。這種“陸地戰艦”四周有厚厚的鋼甲,不怕槍彈;車輪是履帶式的,在非平地上行動自如,特別善于爬坡越溝,可直接沖入敵人陣地;車上裝有機關槍等殺傷力很強的武器。由于這個龐大的“陸地戰艦”像個大水箱(tank),便用tank對此命名。這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代坦克。

“小威利”是世界上第一輛真正成型的坦克,于1915年12月在英國誕生,目前停在英國的伯文頓坦克博物館。(圖源見水印)

由“霍爾特”型拖拉機制造出的坦克(網絡圖)
當坦克突然出現在陣地上時,德國軍隊對此不以為然,用槍炮進行射擊,誰知這龐然大物不怕槍彈、縱橫馳騁疆場,越障跨壕、無所阻擋,很快顯示出了無堅不摧的強大威力,德軍大敗,落荒而逃。英法聯軍很快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更是大顯神通,成為地面作戰部隊的主要突擊力量,交戰各方共生產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約30萬輛,其中前蘇聯制造了10.4萬輛。坦克也登上了“陸戰之王”的寶座。
從坦克被發明之初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00多年。許多國家依據各自的作戰思想,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積極改進本國的坦克性能。如今,隨著作戰方式的改變,坦克的設計理念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主要分系統的性能也有了巨大的提高。
我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引進前蘇聯T-54A坦克生產技術,研制生產了59式中型坦克。1959年10月1日,國慶十周年閱兵式上,32輛坦克駛過天安門廣場,西方國家一片驚呼:“中國軍隊一夜之間有了和西方相同的主戰坦克。”

開國大閱兵上受檢閱的坦克部隊(圖源見水印)
如今,經過40多年的改造和完善,我國已衍生出三個代次的一系列坦克家族,第四代坦克也已初露端倪。

參加今2017年國際坦克兩項比賽的中國陸軍96B主戰坦克(新浪軍事)
知識庫:坦克尾部的木頭,可是“救命神器”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