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說什么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暗殺行動”,想必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著名的“荊軻刺秦王”。這個歷史故事不僅耳熟能詳,還被拍成了大量的影視作品,甚至就連很多娛樂作品中,這個故事也被不止一次的被進行了演義。但是對這個故事的一個細節,卻長期處于眾說紛紜的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王負劍”謎題。也就是,為什么秦始皇要“負劍”才能將劍拔出來呢?

▲《荊軻刺秦王》繪畫
故事的經過眾所周知:刺客荊軻以進獻趙國地圖為名接近秦始皇,其實卷起的地圖中暗藏一把匕首,荊軻不斷展開地圖為秦始皇介紹趙國地理,秦始皇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放下了戒心,越來越接近荊軻。在地圖完全展開時,卷在地圖里的匕首露了出來,荊軻抓起匕首就朝秦始皇刺去,但秦始皇還是躲開了刺擊。秦始皇想拔出隨身的寶劍自衛,卻因為“劍長”、“劍堅”,一時之間拔不出來了。最終秦始皇在左右的提醒下,“王負劍”將劍拔了出來,并成功刺死了荊軻。

▲秦漢時期的鋼劍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就會產生疑問,“王負劍”是什么意思?秦始皇的劍到底為什么需要“負劍”拔出?而這也是困擾無數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專家學者、民間票友的兩個問題。

▲到底什么是“王負劍”?眾說紛紜
其實,“負”在古漢語中的意思主要為“背”或者“背倚,背靠”。《禮記》中“子夏蹶然而起,負墻而立”的“負”便是“背倚,背靠”的意思。《史記》記載“王負劍”中的“負”應該也是一樣的用法。所以,“王負劍”的意思就應該是“秦始皇背靠著劍”即將劍通過某種方式移至背后的意思。

▲可能這才是“王負劍”的廬山真面目
那么第二個問題就緊接著出現了:為什么秦始皇需要“負劍”才能將劍拔出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對秦漢時期劍的佩戴方式有所了解才能準確認識了。說到劍的佩戴,可能很多人都想到的是:在劍鞘上接近劍柄的地方會有兩個成排的掛環,兩個掛環與腰帶上的皮帶或者繩子一類的物件綁在一起,這樣就能把劍掛在腰間,遇到緊急情況要拔劍也十分簡單,只要把劍一橫便能很方便的拔出了。

▲這種現代人比較熟悉的佩劍方式其實直到公元6世紀才傳入中國
不錯,這種方式確實很方便,而且也可以很簡單的將劍拔出來。直到現在,這都依然是主流的刀劍佩戴方式。但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秦始皇所處的時代,這種佩戴方式還沒有在中國出現。其實,這種發端于波斯的佩戴方式大概要到公元6世紀才會完全成熟并傳到中國。那時,佩劍所使用的方法是一種被現代人命名為“璏式佩劍法”的方式。

▲玉質璏,很多人可能已經不太了解這種劍具如何使用了
所謂“璏式佩劍法”,是指在劍鞘接近劍柄的位置安裝一個名為“璏”又名“劍鼻”的帶扣。在佩劍時,先系一條皮革制成的細皮帶,然后將劍插入皮帶內側,將劍插入到帶扣位置時,帶扣上的鉤卡在皮帶上將劍固定。這樣佩劍的結果是,劍以類似于“豎插”的方式被佩在腰間。這種佩劍方式,如果劍身較短還則罷了,如果稍長,便會因為人的手臂不夠長而難以拔出。而且人們為了防止寶劍亂動或者從腰帶內滑出,往往要系得特別緊,于是便很難迅速將劍取下。秦始皇在面對荊軻的突然襲擊一時之間無法拔劍,只能憑借大殿上的柱子躲閃,究其根源便是秦漢時普遍流行的“璏式佩劍法”的原因。

▲璏式佩劍法
而最終左右提醒秦始皇“王負劍”,秦始皇便順利將劍拔出刺死荊軻的原因,也就隨著佩劍方式的清晰迎刃而解了。所謂“負劍”其實就是將劍沿著皮帶平移到背后的位置,這樣便能大大降低拔劍的難度,順利的拔出長劍。這種拔出方式與后世清代的拔刀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有利于迅速拔出刀劍,不會因為刀劍較長而難以拔出。最終,秦始皇順利拔出了劍,刺死了荊軻,并最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秦帝國。

其實說起來,中國的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雖然在不少粗制濫造的電視劇中,古人的生活一直是一個模樣,但是在這數千年間,中華先民的生產工具和服飾都發生了很多的變化。“王負劍”的眾說紛紜,便是因為一種被前人淘汰的“璏式佩劍法”所產生的歷史誤會。其實歷史上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變革導致某些歷史情結今人不易理解的例子,還有很多,“王負劍”只是最出名的一個而已。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