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的熱播和走紅,說唱文化迅速在年輕群體中引發熱議,“Diss”一詞也走紅了起來,那么“Diss”到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大家喜歡看“Diss大戰”?“Diss”別人健康嗎?今天,知力君就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Diss是個什么梗?
(圖片來自網絡)
知力君查了一下,Diss這個詞可以理解為Disparage(貶低,批判)和Disrespect(無禮)的簡稱,通常指在說唱音樂中,將對某人的意見,用犀利的歌詞進行攻擊,是嘻哈的一種文化與風格。

(圖片來自網絡)
而現在網絡上流行的Diss已經遠遠超出了音樂的范疇,演變成了一種用有條理的話來貶低一個人或是對手的一種形式。
其實這種形式在中國并不陌生,我們在古代就有朝堂辯禮,近現代有文人寫文“互懟”,現代社會網絡上的這種現象更是數不勝數。
Diss別人會有快感么?

(圖片來自網絡)
知力君的回答是肯定有,如果沒有快感,怎么會有那么一句網絡用語——“來呀,互相傷害呀!”,而且還有那么多“吃瓜群眾”喜歡看?當然,這樣說,你肯定不服氣,那么,知力君就來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分析。
從精神層面分析

(圖片來自網絡)
從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老人家的觀點來看,人有兩種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其中死的本能是一種破壞性力量,指向內部表現為自虐和自殺傾向,指向外部則表現為仇恨本能和攻擊本能等。
在這種和平年代,人們的攻擊本能大部分被壓抑在潛意識里面。
于是,通過Diss別人,尤其是在節目和網絡上Diss別人,可以讓人們不用太顧及道德的界限和法律的制裁,可以毫無顧忌的發泄出這種攻擊本能的沖動,滿足了“本我”追求快樂的需求,因而可以感受到快感。
釋放壓力,宣泄自己的情緒

(圖片來自網絡)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每個人都面臨很多的壓力,或者在生活中特別看不慣某人的做法,又無法當面表達。
于是,通過Diss別人,可以發泄內心的不滿,把對方的“不好之處”公諸于眾,讓大眾一起來Diss,讓大家理解自己的感受,博取大眾的同情、支持和理解,從而達到舒緩壓力、宣泄情緒的作用。
尋求心理平衡

(圖片來自網絡)
人很多時候,會通過與別人比較來確認自己的價值,尤其是那些自卑、自以為是又自信心不足的人,總是喜歡通過詆毀別人來凸顯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
在Diss別人的同時,其實就是在告訴大家,我在這方面比他做的好,我比他更優秀,從而來滿足自己內心的平衡。
爆料和找樂子心理

(圖片來自網絡)
人們在發現別人的隱私或者是不光彩的一面時,尤其是不如自己的一面時,就會產生一種優越感,總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就忍不住要去爆料、并且會添油加醋的去嘲弄對方一番,從而滿足自己的找樂子和爆料心理。
嫉妒心理作祟

(圖片來自網絡)
看到某人很優秀,內心非常嫉妒,不想承認對方占據優勢的合理性,有取而代之并且超越對方的心思,但自己目前又沒有找到合適的途徑,因此就用Diss對方的方式來攻擊對手,甚至是詆毀對手。
從眾心理

(圖片來自網絡)
有些人的Diss純粹是人云亦云,覺得大家都在Diss,自己不去參與,很沒面子,或者是很老土,因此也就稀里糊涂的加入到了Diss大軍的行列里。
Diss別人真的好么?
知力君認為,那些有理有據、不失人性、為了藝術提升而進行的Diss是可以接受的,甚至那些音樂人在藝術上相互Diss是值得欽佩的,因此Diss別人要做到適度。
管住嘴,不圖一時之快,不泄私憤

(圖片來自網絡)
在Diss別人時,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因為過度的泄私憤,嘴巴上快樂了,結果卻傷害到別人,甚至引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Diss只限于事情,而不涉及人格

(圖片來自網絡)
Diss別人時,請只限于事情、做事的方法以及事實,而不要上升到人身攻擊,比如說你可以Diss他做事的方式不對,但是你不能說他是個笨蛋,你應該講出事實,讓他人去評判,而不能加入過多的加入個人情感,更不能說有損對方人格的話。
Diss別人要有同理心

(圖片來自網絡)
有句話說的好“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在Diss別人時,請有點同理心,能設身處地的為對方想一想,同時也為自己想一想,如果別人Diss你,你會如何,從而把握Diss的度。
編輯:胡小雨
(作者:孫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原創作品)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