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在《心理科學》雜志上的最新研究表明,使用悲傷面孔作為宣傳,能夠號召更多的人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因為擬人化的物體通常會增強人們的保護欲。
今年年末,國際援助組織樂施會(Oxfam)在非洲開展應對饑餓的活動中,決定徹底改變他們以往的宣傳策略,即把原先的那些悲傷的、挨餓的孩子們的照片替換成相對輕松的非洲自然奇觀。但據調查,受訪者普遍認為那些飽受疾病和饑餓困擾的人物圖像更讓人“感到壓抑、絕望并會受到驅使”。
受到驅使?也許吧,但是否真的有效?最新的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比起美麗的風景,悲傷的面孔似乎比我們想象得更有用。在《心理科學》雜志上發表的研究中,一組來自加拿大和韓國的營銷學教授指出,當一項社會事業以任何一種面孔作為特征時,都更有可能獲得人們的支持。該研究主要考察了環保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沒有生命的物體被安上面孔來尋求人們的幫助。結果發現,受試者更愿意支持那些采用了擬人化物體的活動。研究人員認為,這也許是由于我們會感到一種“預期的愧疚”,即現在的不作為會導致將來的愧疚感。研究人員認為,為了避免這種愧疚感,人們會選擇捐助。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96名大學生在實驗中模擬的節能活動宣傳中的表現。活動使用了兩張海報,一張上畫有一個帶悲傷、哭泣面孔的電燈泡,另一張上則只有一只普通的電燈泡,并附上一句話“我們的燈泡在發燙,出門前請隨手關燈!”結果顯示,那些看到擬人化燈泡的受試者更愿意參與這項節能運動。在另一項測試中,來自不同專業的104名大學生觀看了兩張用于宣傳堆制肥料的活動海報。其中一張是一個帶有面孔的垃圾桶,正在向人們請求說“請喂我食物垃圾!”另一張上則是一個綠色的普通垃圾桶,正在說“請丟食物垃圾!”結果顯示,比起看普通垃圾桶的受試者,看到擬人化垃圾桶的受試者更愿意參與食物垃圾回收計劃。他們在設想不能參加這項活動時會感到更多的愧疚感和責任感。
第三項研究考察了人們是否會為一項植樹活動捐款,研究人員在一家咖啡店設置了一個捐款箱并附上了一張宣傳海報。其中一張海報上畫了一棵樹,它睜大了眼鏡和嘴巴喊著“救救我!”,另一張海報上只有一棵普通的樹和一句話“保護樹木!”結果顯示,在前一種情況下,48位顧客里有31位捐了款,而在后一情況下,49位顧客中只有21位捐了款。不僅如此,帶有面孔的樹會讓顧客捐得更多。
“當目睹一個實體遭受痛苦時,我們通常會感到愧疚如果我們原本可以做些什么來阻止這一切,” 來自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的營銷學副教授潘卡?阿克瓦(Pankaj Aggarwal)解釋說。“我們不希望有良心上的負擔,因此會采取相應的行動。”以往的研究表明,擬人化的大自然會讓人們覺得與它的聯系更加緊密,從而增強人們想要保護它的欲望。
(翻譯/崔卓亞 審稿/顧卓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