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和戲劇中最古老的主題之一是《危難中的少女》,其中一個年輕的,可能是無辜的女人被一個邪惡的人強行囚禁,或者無法從詛咒或其他心理囚禁中解脫出來。唯一能夠拯救這個女孩的人是一個無私的英雄人物,中世紀文學中典型的...
文學和戲劇中最古老的主題之一是《危難中的少女》,其中一個年輕的,可能是無辜的女人被一個邪惡的人強行囚禁,或者無法從詛咒或其他心理囚禁中解脫出來。唯一能夠拯救這個女孩的人是一個無私的英雄人物,中世紀文學中典型的穿著閃亮盔甲的騎士。然而,原型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希臘的悲劇,包括年輕的女性凡人以及她們與神和半人神的悲慘遭遇。

騎士通常會救出一個遇險的少女。雖然《遇險少女》中的"少女"可能聽起來像日耳曼語,這實際上是對法語單詞demiselle的一種墮落,它暗示著一個嬌嫩的年輕女子,在文學語境中,少女常常被解讀為一個天真的、缺乏自然生存本能和現實經驗的女孩兒,也許是皇室的避難所成員或是未經游歷的鄉村少女。然而,像長發公主這樣的女孩,可能會利用她的詭計來幫助最終的營救者,或者誘使俘虜她的人產生一種虛假的安全感。

遇險少女有時仍在浪漫小說中使用。場景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英雄般的努力去救她。在許多關于遇險少女的故事中,有幾位準救世主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有不可告人的性征服動機,或是缺乏一位穿著閃亮盔甲的真正騎士的道德堅毅。這些故事的寓意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營救過程,而是營救的利他原因。必須先戰勝邪惡,然后才能將少女從其中解救出來只有最勇敢最純潔的人才有能力成功一個依賴和無助的女性依賴于一個占主導地位或英雄氣概的男性人物的慷慨,這一概念在最近一段時間變得更具爭議性。許多女性現在認為男女之間的"遇險少女"動態是男性主導社會的兩極分化殘余。只要男性繼續把女性視為順從不斷需要拯救和保護的生物,真正的兩性平等可能是一件很難實現的事情。在浪漫小說和電影中,延續這一經典主題可能很有效,但在現實世界中卻未必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