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論和本體論有時是并行不悖的,因為研究認識論的人假設對象存在,而本體論就是對存在對象的研究,而且研究本體論的人也可能研究知識,這是認識論的主要焦點,但與認識論者不同的是,哲學家們也把這兩個領域結合起來,試圖確定某...
                    
                    
                        認識論和本體論有時是并行不悖的,因為研究認識論的人假設對象存在,而本體論就是對存在對象的研究,而且研究本體論的人也可能研究知識,這是認識論的主要焦點,但與認識論者不同的是,哲學家們也把這兩個領域結合起來,試圖確定某些事物,比如知識的位置。
![]()
女人拿著一本《認識論》,研究認識論的人關注的是知識的方方面面。這包括知識是什么,人類是如何獲得和使用它的,以及是否有可能完全了解某事物。在這樣做時,他們通常必須假設物體存在,以便研究人們是如何了解和了解它們的。因為本體論是研究物體是否存在和如何存在的,認識論者在開始對知識進行爭論之前,必須假定本體論的某些發現是真實的,本體論者在研究知識本質的同時,也可以研究知識的本質,但他們的側重點不同;在本體論研究中,如果知識是一個對象,那么它必須獨立于人的頭腦而存在,而如果它只是一個觀念,那么它只能主觀地存在于某人的頭腦中。如果這是真的,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兩個人如何對某些事情有相同的認識——例如,兩個人如何知道太陽從東方升起。盡管焦點不同,本體論者在建構論據時仍然使用認識論中的一些概念,共同的應用一個認識論和本體論都被使用的哲學爭論就是知識是否客觀存在,或者是否需要有一個擁有知識的頭腦例如,如果一個人想到一只貓的某個特征,那么哲學家就會想知道這個特征的知識是否存在于他的頭腦中,或者它是否存在于他身體之外的某個地方。這也被用來研究一個人如何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失去知識。例如,一個人可以知道一天是幾點,但是如果他忘了在第二天把時鐘換成夏時制時間,那么他就會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失去這些知識,因為即使他真的弄錯了,他仍然會認為自己知道時間。既然哲學家把知識定義為永遠是真的,他們不會說人是錯的或是有錯誤的知識,而是說他失去了知識。此外,這兩個領域在研究"謀殺是錯誤的"這樣的倫理概念是否存在于一個人的頭腦中或社會中起作用。如果一個概念只存在于一個人的頭腦中,然后,它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些道德概念在社會中是如何廣泛存在的,并且似乎是直觀的。如果這個概念存在于社會中,那么哲學家就會試圖找出它是如何存在于人們頭腦之外的一個社會中,而不是一個實際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