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性傳染病如何影響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有其優點,比如,夫妻兩人不但可以相互協助撫養子女,而且還可以共享彼此的財產。但是,無論如何,從進化史角度來說,它可能對防范性傳染病(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STIs)起不到多大作用。

    一項新的統計研究顯示,性病病原體的出現通常會阻礙一夫一妻制的發展。當然,那些不用避孕套且只有一個長期性伴侶的人感染衣原體(Chlamydia)和淋病(gonorrhea)的風險要比那些經常亂搞一夜情而又不采取保護措施的人要小得多。但是,經后代繁衍,只有在性傳染病傳播性和致命性適中的情況下,它才會促進一夫一妻制。

    本項研究的研究員David McLeod說:“當然,如果所有人均在某個特定時間決定配對并堅持這種戰略,那么病原體就會徹底根除。大部分行為實際上起初都不常發生,所以它們是成功延續還是徹底消失,其實在它們還是很罕見的時候就確定了。” David McLeod現為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in Ontario)的博士生。

    有配偶的人較少

    McLeod在Live Science雜志上提到,盡管對兩性結合發展方面的研究已持續多年,但是還沒有人嘗試用數學分析的方法來研究性傳染病(STIs)會對一夫一妻制的發展造成何種影響。性傳染病(STIs)會引起不孕不育、甚至死亡,因而通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的可能性極小。

    為了確定性傳染病病原體的出現是否會促進物種向單一配偶的生活方式發展,McLeod和他的同事建立了一個濫交人群的數學模型。

    McLeod說:“我們假定在這個基準人群中,人們全都是性關系隨便者,他們每次性交都是一次性的。”

    一旦人群達到一個比較穩定的規模,研究人員此時加入了一個轉折性因素,將那些更喜歡配對結合、且至死不渝的人加入到其中。這些一夫一妻的信仰者摻雜到那些濫交人群中,他們是發展興旺是最終消亡,這取決于其擇偶策略有沒有發揮作用。

    最后,此模型將一個病原體納入其中,并且可通過性行為傳播。感染此病原體的人或不孕不育,或早死,或兩者皆有。在某些條件下,病原體會迅速蔓延;而在其他條件下,傳染性不強。

    傳播性和病毒性

    接下來,研究人員讓虛擬對象自由活動、交配和繁殖。他們發現,有兩種因素會影響單一配偶者和濫交者之中由誰勝出。

    第一個因素比較符合邏輯,那就是傳播性。性傳染病需要具有一定的傳播性,但還要不能在整個人群眾蔓延。如果不容易感染性病,那么人們和伴侶結伴安定下來的動機就沒那么強烈,因為濫交者感染的風險不高;相反,如果性病極容易蔓延,那么大部分受試者都會感染。那樣的話,選取一個未染性病的配偶的幾率就很渺茫了——所以,人們會覺得享受放蕩不羈的生活才是上上之策。

    McLeod說:“只有在中等傳播速率下,擇偶配對才有可能實現。”

    第二個發現的因素有點兒讓人詫異。進化生物學家曾懷疑不孕不育對于要傳宗接代的人來說比死亡還要糟糕。因此,研究人員料想,與致死的傳染病相比,導致不孕不育的性傳染病應該更能促進了一夫一妻制的發展。

    然而McLeod和他的同事發現事實并非如此。比起不孕不育,當感染性病的風險是致死時,人們更傾向擇偶配對。

    原因何在呢?試想有一種可以引起不孕不育的隱性性傳染病。你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跟一個患有性病的人結婚,之后才發現你們不能生育小孩。你自己可能沒有染上性病,但是你的基因再無遺傳后世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單一配偶制甚至也會對健康的人不利。

    現在想象一種可以致死的性傳染病。你可能和一個患有性病的人結合,但是不久疾病奪去了你配偶的生命。你們可能會有孩子,也可能沒有,但是你從此重獲自由之身了。如果你自己沒有染上性病,那么你就可以去尋找新的伴侶。如果恰好找到一個未感染性病的伴侶,那么單一配偶制有可能成為你的保護傘,但是如果不幸又碰到一個性病患者,那么你只能在短時間內出局了。

    建立一夫一妻制

    McLeod說,這些發現沒有將其他因素考慮在內,比如資源共享、撫養子女等有助于一夫一妻制發展的因素,但是這個發現仍然適用于那些尋找伴侶的人。這項科學發現也可以解釋真實世界的一些場景,比如那些被致命的性傳染病折磨的瓢蟲 。盡管會有感染性病的風險,但是它們也不會接受一夫一妻制,因為大多數已經染上性病了。

    他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從疾病的角度看,單一配偶比較少的情況下,控制傳染病是很難的。而且單配偶比較難實現。”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研究結果刊登在了2014年10月14日的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上。

    (譯審:JY Chen)

    • 發表于 2015-08-14 00:00
    • 閱讀 ( 65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