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姿勢平衡小測試

我們還是來個小測試:盡量標準地保持這個姿勢,測試一下在睜眼和閉眼狀態下,你分別可以維持多久?
根據筆者在有限人群的測試,多數人在睜眼狀態下可以維持幾十秒,很多可以超過1分鐘;而閉眼時人們卻只能維持幾秒到十幾秒時間。
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體姿勢的維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視覺信息輸入。睜眼與閉眼狀態下維持時間差距越大,說明姿勢維持對于視覺信息輸入依賴程度越大。這與恐高癥有什么關系呢?人體姿勢穩定維持的視野依賴是恐高(癥)發生的始動和主要因素——就是說,姿勢維持越是依賴于視覺輸入,你越有可能患上恐高癥。
這首先需要從人體運動平衡系統說起。
人體平衡系統
人體運動首先需要良好的平衡系統保持姿勢的平衡穩定狀態,這個系統由一套復雜而精細的控制系統來調控,包括感覺輸入,腦干、小腦和大腦皮層等中樞對輸入信號的接收、整合,并向運動系統發出調控指令等過程。
姿勢平衡、空間位置感覺和運動感覺輸入是這個系統運行的基礎,主要包括眼睛視覺、內耳前庭器官平衡感、肌肉關節本體感覺和皮膚感覺等四個來源:
視覺信息輸入系統:視覺可以給人提供最大量信息,大腦可以通過對視覺輸入圖像的靜止還是運動的分析來感知到人體是處于運動還是靜止狀態。比如,你沿著一條街道前行,外周景物依次進入然后退出你的視野,大腦就可以分析出你是在前行。
前庭輸入系統:內耳前庭器官包括充滿內淋巴液的橢圓囊、球囊和三個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內感受器能夠感受到重力(垂直方向)和直線方向運動;互相垂直排列的三個半規管內感受器則可以感知到頭部旋轉運動。這些信息轉化為電信號后由前庭神經傳入大腦,感受到人體運動中人體位置和姿勢的改變。



肌肉和關節輸入系統:肌肉和關節的本體感受器可以感知到位置和組織拉伸或壓力信息。例如,我們閉上眼睛,也能知道身體各個部位的位置,我們經常玩的“指鼻子指眼”游戲就是這種感覺的體現。當身體失去平衡時,比如前傾時,下肢屈肌和軀干背部伸肌能感受到拉伸張力,相應關節則能感受到壓力。其中腳踝和頸部關節肌肉的這些感受對于維持人體平衡最為重要。
皮膚輸入系統:皮膚感受器可以感知位置,而觸覺感受器通過感知外界接觸物的變化來告知大腦人體的運動信息,比如,身體不同部位皮膚感受空氣阻力(即風向)或接觸到外物表面感受到某些運動信息。
感覺系統不同感受器感知到的信息通過相應神經輸入腦干、小腦、大腦,經過對這些信息的整合就能完整的感知到人體運動、平衡和空間位置定向。人體的運動尤其是突然加速的被動運動,實質上就是對人體原有平衡的破壞,身體失衡信息傳入大腦,大腦需要向肌肉運動系統發出指令,做出相應肌肉的收縮舒張改變來達到一種新的平衡,來維持姿勢和運動平衡。
不同個體各種感覺、整合和運動系統機能是不相同的。就信息輸入系統而言,有的人更依賴于視覺信息,而有的人內耳前庭平衡系統功能更強大。
恐高反應(癥)是如何發生的?
對于一些可以造成傷害和危險的對象產生恐懼,并帶來焦慮情緒來強化這種恐懼,從而警示人們遠離這些危險,是人進化而來的一種生存本能。
如果沒有這種生存本能的保護,人就會身處危險尚不自知,那么危險和死亡必將如影隨形。例如,日前媒體報道四川4歲男童看《西游記》后模仿孫悟空跳下6樓(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725/13863270_0.shtml),就是由于這個孩子尚沒有建立起“從高處墜落會造成傷害和危險”這種認知意識和恐懼反應的結果。
但是,處在高處和從高處墜落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后者意味著實際性危險,而前者僅僅是一種可能造成危險的情景。
對于高處的恐懼反應是如何產生的呢?

當人處(a)在高處時,尤其是從高處向下俯瞰時,人所面對的(b)視野以及接收到的視覺信息與處于平地時存在巨大差別,眼中事物產生明顯拉伸和變形(如下圖所示)。這些信息傳入腦中,打破原有的身體平衡狀態,人體平衡系統會根據這些變形的視覺信息來重新調整姿勢平衡,從而產生身體重心和姿勢的改變,表現為(c)人體搖擺晃動。姿勢不穩意味著增加從高處墜落的可能,從而刺激人體應激反應產生(i)驚慌和恐懼。

同時姿勢不穩加劇了所接收的視覺信息的偏差,從而觸發進一步的身體姿勢調整,表現為更顯著的身體搖擺。對于那些維持身體姿勢更加依賴于視覺信息,即(d)視野依賴(visual field dependence,VFD)的個體而言,這種反應就更加明顯,這又進一步加重恐懼反應。如果這時閉上眼睛,反而可以減輕這種反應和由此帶來的(e)姿勢不穩——這也是我們的一種生活常識,原因就在于閉眼中斷了偏差性視覺信息的輸入。
姿勢不穩和身體晃動是一種即時變動的不規則運動,改變了肌肉和關節本體感覺感受器和內耳前庭感受器所接收的身體運動和空間位置信息的輸入,從而產生被稱為(f)空間和運動不適(space and motion discomfort,SMD)的身體反應。
SMD進一步加劇恐懼的同時,產生類似與暈車(運動病)的(g)軀體癥狀,包括眩暈、惡心、心悸等。這些身體不適又進一步加劇了(h)恐懼的產生。
恐高反應就這樣產生了。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具有更強的視野依賴,同時非視覺姿勢控制不良(更容易產生SMD)和更容易產生軀體癥狀的個體更容易開發恐高反應(癥),從而為這種理論提供了堅實的證據。
什么是恐高癥
所有人都會有程度不同的恐高反應。但是,現實中很多人把所有恐高反應都稱為恐高癥,這是錯誤的,原因在于他們并不真正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恐高癥。
特定恐懼癥:恐高癥(acrophobia)屬于特定恐懼癥中的一種。在權威的美國精神病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修訂版(DSM-IV-TR)中,特定恐懼癥主要包括五個亞型:
1 動物恐懼,包括寵物、野生動物和昆蟲,例如常見的蜘蛛恐懼,蛇恐懼等。
2 自然環境或境況恐懼,包括自然災害(如風暴和地震),環境恐懼(例如恐水癥、恐高癥)等。
3 血液、注射和受傷恐懼,就是我們常說的暈血、暈針。
4 高速行駛恐懼(比如,高速公路行駛恐懼,或飛行恐懼癥),以及幽閉恐懼癥(對封閉場所,如電梯、隧道恐懼)。
5 其他的恐懼,包括生病死亡恐懼,包括大小便失禁害怕和軀體癥狀(如咳嗽,心悸或疼痛)恐懼等。
特定恐懼癥三要素
對于某種對象的恐懼反應并不能稱為恐懼癥,特定恐懼癥必須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1 對于特定對象或情況的非理性的恐懼。之所以說是非理性恐懼,是因為特定恐懼癥的對象并不會對人體造成真正的實際性危險。比如,以恐高癥為例,高處并不等于一定墜落和傷害及死亡危險。再比如,蜘蛛恐懼癥,蜘蛛并不會對人造成實際性威脅。
2 面對恐懼對象時產生嚴重的軀體癥狀。這些癥狀包括:感覺到迫在眉睫的危險甚至末日的感覺并需要即刻逃脫,心悸、出汗、發抖、氣急或窒息的感覺,胸部疼痛或不適,惡心或腹部不適,頭暈或頭昏眼花,感覺事情是不真實的甚至人格解體感,害怕失去控制感覺“快瘋了”,甚至感覺到死亡的威脅和恐懼——即“我快要死了”,等。
3 非理性回避。正因為把原本不存在實際威脅的對象當成真正的、嚴重夸大的危險,因此會產生非理性回避,并影響到正常生活——就是“死活我都不愿意面對”的情景。
用我們大家都熟悉的一個古代寓言故事來解讀,就是杞人憂天——把原本沒有威脅的“天”當成一種實在性威脅,怕天掉下來砸死自己而產生恐懼,而且怕到“不愿意待在天底下,必須立刻逃離”的程度——這才是特定恐懼癥。
恐高癥
具體到恐高癥,是一種精神障礙性疾病,指凡是高處,事實上并不存在實際危險,比如距離邊緣尚有安全距離的懸崖,有安全設施比如欄桿的建筑物頂,甚至建筑物內陽臺的高處等,都會產生嚴重的恐高反應,并導致非理性回避行為,并影響到正常生活。
因此,并非所有人在高處時產生的恐懼反應都能稱為恐高癥。
附:第五版DSM中的精神障礙性疾病
恐高癥屬于特定恐懼癥中一種,而特定恐懼癥有屬于焦慮癥中的一類,焦慮癥是《精神障礙診斷與統 計手冊》中所列精神障礙性疾病中的的一大類。
最新的版第五版DSM精神障礙性疾病如下:
焦慮癥:
分離焦慮癥
選擇性緘默癥
特定恐懼癥
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癥)
驚恐癥/驚恐發作廣場恐怖癥
廣泛性焦慮癥
毒品/藥物引起的焦慮癥
由于其他醫療條件導致的焦慮癥
其他指定焦慮癥
未指定的焦慮癥
強迫癥及相關疾病
強迫癥
軀體變形癥
囤積癥
拔毛癥(拔頭發癥)
抓撓癥
毒品/藥物引起的強迫癥和相關疾病
由于其他醫療狀態導致強迫和相關疾病
其他指定強迫和相關疾病
未指定的強迫和相關疾病
創傷與應激相關障礙
反應性依戀障礙
去抑制社會參與障礙
創傷后應激障礙
急性應激障礙
適應障礙
其他指定創傷 - 和應激相關障礙
未指定的創傷 - 和應激相關障礙
抑郁癥
破壞性情緒失調癥
重度抑郁癥(單次和反復發作)
持續性抑郁障礙(惡劣心境)
月經前焦慮障礙
毒品/藥物引起的抑郁癥
由于其他醫療狀態相關抑郁癥
其他指定抑郁癥
未指定的抑郁癥
軀體癥狀及相關疾病
疾病焦慮癥
(其他一些精神性障礙,從略)
【擴展閱讀】
為什么站在高處的時候會有跳下去的沖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