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晏駕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夜,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在圓明園的九州清晏突然死亡,時年58歲。據官方記載,雍正去世前幾天都正常辦公;八月二十一日開始發病(“上不豫”);八月二十二日突然病重,急忙召見寶親王弘歷(皇四子)、親王弘晝(皇五子)、大學士鄂爾泰等,宣布傳位于弘歷;二十二日深夜至二十三日凌晨(子時)之間死亡。
當時著名文人袁枚為雍正臨終之顧命大臣鄂爾泰寫的行狀,則與官方的說法有所不同。鄂爾泰為雍正最倚信的大臣之一,常奉令值宿禁中,隨時聽令。根據袁枚記錄,八月二十三日雍正臨終時,身邊的顧命大臣僅有鄂爾泰一人。雍正駕崩后,鄂爾泰連夜攜帶遺詔從圓明園奔還城內的紫禁城。因深夜里倉促間找不到馬,他只好騎上一頭運煤的騾子奔回,擁弘歷即位。
之后他又留于宮中幫助新皇帝處理大事,7天以后才得以出宮。出宮時人們驚異地發現,鄂爾泰褲子上染有一片血跡。根據鄂爾泰自己的解釋,這些血跡是那天騎騾子時不小心磨破大腿而留下的,他自己竟不知道。
雍正雖然“暴亡”,但是皇位的傳承倒沒有出現問題。依雍正遺詔,弘歷順利繼位,就是乾隆皇帝。因為雍正吸取康熙時“九子奪位”的教訓,事先已經創立了秘密建儲制度,將自己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弘歷的名字寫好,藏在紫禁城“正大光明”匾后面。
為了便于對證,還在圓明園內“拷貝”了一份同樣內容的遺囑,密封起來,雍正去世后也找了出來。然而,負責宣讀遺詔的鄂爾泰卻如此狼狽,不得不親自騎著騾子從圓明園奔回紫禁城,慌得連褲子染血都不知道,讓人懷疑其中必有隱情。
鄂爾泰看到了什么?他為什么留在宮中七天七夜?他褲子上的血跡是怎么回事?野史傳言,雍正是被人刺殺的,鄂爾泰看到了被人割去腦袋的雍正;他留在宮中七天七夜是為了處理無頭(或身首異處)雍正這樣棘手的事情;褲子上的血跡未必是騎騾受傷留下的,沾的可能就是雍正的血。
假說一:被呂四娘刺殺
雍正之死的真正原因,歷來猜測頗多。流傳最廣的莫過于被人刺殺之說,而刺殺雍正的人,竟然是一位武藝高強的奇女子——呂四娘。這要從一起案件說起。
雍正六年(1728年),湖南有個叫曾靜的讀書人,讓他的學生張熙給當時的川陜總督、清軍名將岳鐘琪送了一封信。曾靜在信中說岳鐘琪是著名民族英雄岳飛的后裔,而清朝則是“金人”的后代,勸岳鐘琪起兵反清,恢復漢族王朝。岳鐘琪向雍正告發了曾靜、張熙。雍正大怒,將二人逮捕至京,追查幕后主使及消息來源。據曾靜交代,他的反清思想是讀了呂留良的著作后產生的。
呂留良(1629—1683)是清初著名學者,“曾靜事件”發生時已去世40多年,但他的門生故舊不少,子孫尚在,而且他的著作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呂留良著作中反清思想十分強烈。

在此案審理過程中,雍正認為曾靜、張熙是誤信邪說,認罪態度較好,特予釋放(雍正死后,二人均為乾隆所殺),但是對呂留良一家及其門生則處理得很重。當時,呂留良及其長子呂葆中都已經去世,雍正還令人開棺戮尸、梟首示眾。
呂留良的學生嚴鴻逵在監獄里被折磨致死,還要戮尸梟示。呂留良的另一個兒子呂毅中和嚴鴻逵的學生沈在寬則被處斬。其他的呂氏門生以及刊刻、販賣、私藏呂氏著作的人,或斬首,或充軍,或杖責。呂氏及嚴、沈三族婦女及幼丁發給功臣家和關外披甲人為奴。
在雍正還活著的時候,“呂氏孤兒”的傳言就在流行。至于呂四娘刺殺雍正的故事,至少有三個版本。
一說當年誅殺呂氏家族時,呂留良之子呂葆中的女兒,即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在乳母的幫助下漏網逃生,只身北上京城,決心刺殺雍正,報全家慘遭屠戮之仇。由于連日奔波,年少體弱,呂四娘昏倒在河南洛陽白馬寺山下,被一高僧救下。
高僧乃江湖豪杰甘鳳池,因遭到雍正的通緝才隱匿出家當了和尚。四娘于是拜甘鳳池為師。4年后,四娘告別師父,來到京城,摸清了雍正寢宮的路徑,翻越宮墻,混進宮內。入夜時分用蒙汗藥麻翻了雍正,割下首級,離宮而去。
在第二個版本里,呂四娘的“師父”變成了一位抗清志士虬髯客(《十葉野聞》)。
第三個版本,呂四娘則是跟一位道士學的劍術(《清季野史》)。
這些傳說越傳越奇,情節也愈來愈曲折,見諸于稗官野史,還被寫成了小說,拍成了電影電視,渲染得有聲有色。
迄今為止,史學界比較普遍的觀點則是,呂四娘刺殺雍正純屬子虛烏有。楊啟樵在《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一書中,專門討論了此事,其觀點主要是:第一,呂留良案發后,呂氏一門不大可能有漏網者。第二,雍正死于圓明園,這里雖然是一座離宮,但因為雍正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此居住,所以護衛森嚴,絕不可能像小說、電影中所描繪的,一個女子能飛檐走壁輕易潛入寢宮,砍去皇帝的頭。
假說二:死于丹藥中毒
最早提到雍正之死與修煉丹藥有關的,是金梁的《清帝外紀》:“惟世宗之崩,相傳修煉餌丹所致,或出有因。”
雍正早在當皇子的時候就對修道感興趣。他還自稱“圓明居士”,作《和碩雍親王圓明居士語錄》,將自己的名字排列在歷史上著名的道教大師之后。

雍正即位后的最初幾年,可能因為要忙的事實在太多,所以從雍正元年到雍正六年的這一段時間,從史料中很少發現雍正煉丹修道的痕跡。
雍正七年,雍正得了一場大病,一病就是好幾個月,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他甚至將自己在圓明園秘藏傳位詔書的事情悄悄告訴了張廷玉和鄂爾泰,似乎對后事都作了安排,幸好在御醫的調治下闖過了鬼門關。
雍正八年二月,雍正又生了一場大病,為了治病保命,他開始大規模地向各地征訪名醫術士。雍正的心腹、浙江總督李衛推薦了一位有“神仙”之稱的道士賈士芳。賈士芳入宮后手到病除,頗見奇效。
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個多月后雍正突然下令將賈士芳下獄治罪,最終“斬立決”。據說是因為經賈士芳調治之后,雍正的病情還有所反復,時好時壞,后來雍正感到自己被這個“異人”耍弄了,“伊(賈士芳)欲令安則安,伊欲令不安則果覺不適”。
但殺了一個賈道士,不等于雍正就從此不信道士了。不久,又召江西龍虎山的高道婁近垣入京。婁近垣在御花園內設壇禮斗,以符水治療,雍正果然病愈,還于雍正十一年喜得兒子弘曕。婁近垣自然備受恩寵,被雍正賜以四品龍虎山提點、司欽安殿主持之職。龍虎山道觀也沾了婁近垣的光,得庫銀一萬余兩,大興土木,煥然一新。
雍正十二年,婁近垣奉命回龍虎山督造道觀。宮苑內的修道之事由張太虛、王定乾主持。張、王二人與婁近垣不同,更注重于“爐火修煉”,以金丹大藥來給雍正治病,企圖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婁近垣可能也用丹藥,但比較謹慎)。可能就是這兩個人煉的丹藥,最終讓雍正送了命。
為皇帝煉丹當然是絕密事件,在官書正史上沒有記載。但研究人員仍通過清宮秘檔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據記載皇宮日用物品的內務府帳本《活計檔》記載,在雍正八年冬天,運入圓明園4000余斤木柴煤炭和礦銀等物,開始在園東南角的秀清村為雍正開爐煉丹。丹爐一開,燒煉之火便沒有熄滅。
從雍正九年到十三年,雍正下旨向圓明園運送煉丹所需物品157次,平均每個月兩三次。累計動用黑煤192噸,木炭42噸,此外還有大量的礦銀、紅銅、黑鉛、硫磺等煉丹必備的礦產品以及其他相關物件。一爐又一爐的金丹大藥由此煉成。雍正服后,感覺良好,還拿出少許丹藥賞賜給出征將士。 就在雍正死前的12天,又有200斤黑鉛運入圓明園。黑鉛是煉丹常用原料,更是一種有毒金屬,過量服食可使人致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雍正常年服用丹藥,毒素早已滲入到五腹六臟,但很可能就是這200斤黑鉛,最終讓雍正毒發而亡。
雍正暴崩后的第三天,剛剛即位的乾隆皇帝便發布一道上諭,下令將張太虛、王定乾等在宮苑中煉丹的道士全部驅逐,令其各歸本籍,告誡他們對宮中及先帝的一言一行,不準在外談起,如有違反,絕不寬貸。并特意強調,先皇雍正喜好“爐火修煉”,僅是作為“游戲消閑之具”,對煉丹道士“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
作為新天子,萬機待理,為何要這么急迫地專門發布上諭將這些道士趕走?且還要“此地無銀三百兩”地作一番辯解?合理的解釋是,正因為雍正死于丹藥中毒,乾隆恨不得將慫恿父親吃丹的道士碎尸萬段,只是熱喪期間不宜殺人,且要顧及皇家體面,不便公開將他們公開處死,只好一趕了之。
其他死因說
1.“累死”說
雍正雖然以不正當的手段奪得了帝位,但從他上臺后的政績來看,他還算是中國歷史上政績最為突出的君王之一。作為“康雍乾盛世”一位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舉凡國家政制、吏治人事、財政賦役、軍事戰略、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事無巨細,雍正都躬身規劃,建樹頗多。
要處理這么多的政務,雍正的“勤奮”的確非常人可比,經常白天親政、議政,夜晚批覽奏章。所作批語,少則數十字,多達1000多字,且“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無一件假手于人,亦無一人贊襄于側。”后來,雍正挑選自己朱筆批閱的奏章7000多件,陸續編成 360 卷的《朱批諭旨》。而實際上,雍正親筆朱批的奏折遠不止這些,總數有數萬件之多。經常熬夜和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可能是導致雍正患病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2.“春藥致死”說
雍正曾說自己“清心寡欲,自幼性情不好色欲。即位以后,宮人甚少。朕常自謂天下人不好色未有如朕者。”(《大義覺迷錄》)這種自我表白未必可信。雍正即位的最初幾年里,事情太多,政敵無數,還要向世人表明自己是個真正稱職的皇帝,所以才做出不好色欲、自我節制的樣子來。
可雍正七年之后,該殺的殺、該關的關,政敵也擺平了,制度也理順了,相對于以前而言,雍正多少有了一點“閑”。而帝王一旦有了些“閑”,也就開始貪圖女色,與之有關的病癥也隨之暴露了出來。有史料可考,雍正的后宮從皇后到最低等的答應有二十幾人,可能還有一些隱在后面“沒名分”的。考慮到雍正在位的時間才十三年,實在不能算是“甚少”。
為了應付這么多妻妾,使用“春藥”一定必不可少,不排除雍正因過度服用“春藥”而被“色殺”的可能。朝鮮有一本書叫《承政院日記》,是朝鮮使者寫給朝鮮國王的報告,書里記載“雍正晚年貪圖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運用者久矣”,當可作為雍正死于女色的一條重要佐證。
3.“人參補死”說
清代檔案中保存了大量的宮廷醫療檔案,其中醫案《人參底簿》的記載,反映了清宮中大量食用人參的習俗。雍正十年五月雍正移居圓明園,至年底的7個多月時間里,皇家內廷共使用人參800多斤;雍正十三年的《太醫院用人參藥檔》載,宮廷用掉的人參達230 斤。
按照慣例,四等及四等以上的人參是專門供皇帝、太后和皇后三人食用或是配制御藥之用的(清宮所用的四等參如今已十分少見,五、六等參相當于今天的一等野山人參)。雍正本人到底食用了其中的多少好參,無可稽查,但可以肯定的是,雍正食用人參的數量一定是很驚人的(雍正的父親康熙特別謹慎,一般不用人參補身,但雍正嗜好人參)。這是不是造成雍正死亡的主要因素?也值得懷疑。
4.“中風或其他不明病癥致死”說
著名清史學者鄭天挺在《清史簡述》中曾提到雍正是中風而死,但沒有詳述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這個論斷還需用史料來作進一步證明。但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講,一個表面上健康的人,因心臟病、腦溢血、中風等疾病瞬間喪命是完全可能的。雍正之所以暴崩,有可能得了這幾種病的一種或多種。
此外,從史料上看,雍正一向患有嚴重的“畏暑病”。在朱批中,常因天氣太熱而自嘲“字畫潦草”、“可笑之極”等字樣。為了不影響正事,他還讓人制作了許多機械臺扇,以便在盛暑時使用。雍正后來得病,很可能與他酷暑貪涼有關。
另一方面,雍正同他的祖上不同,不愛運動,深居簡出,很少參與騎射狩獵活動。從故宮所藏的雍正畫像上看,他年輕時尖嘴猴腮,但晚年時明顯發福,可能也與他不愛鍛煉、缺乏正確的養生之道有關。這就使他體質虛弱、難以抵擋病魔的侵襲而斃命。
(作者:趙爽、蘇生文)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