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清治臺灣時期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占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臺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臺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臺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

    回頭看看,清領的兩百年,清政府是從鄭氏政權手上,接下了臺灣島嶼。清朝治理臺灣,官員將來臺服務視為畏途,不愿久留。一撥一撥的移民進入臺灣,從南到北,將臺灣轉化為一個閩、粵兩系漢人的墾拓地區。

    臺灣大部分的民眾從福建和廣東遷移到臺灣,帶來的文化遺產并不豐厚。臺灣的上、下階層,在文化的發展上,并沒有作過十分的努力;剩下來的,就只有在民俗宗教和戲劇歌曲方面有一些中國文化的底子,通過信仰的儀式、戲曲和說故事,傳遞于民間。

    日據臺灣初期,官民的抵抗

    日本占領臺灣,臺灣的官民曾經有過非常短暫的抵抗。許多富豪內渡大陸,一些地方上有功名的舉人秀才之輩,也都紛紛離去,回歸福建原籍。臺灣原本單薄的上層文化土壤,更因此流失殆盡。在這個基礎上,日本用現代教育和經濟建設,同化臺灣的人民,其實等于是在一片空地上建筑樓臺,并不需要花多少時間,就鏟除了原有的建筑物。

    不過,至少在初期,臺灣對日本殖民者的抵抗,還是非常激烈的。甲午割臺,乙未抗戰,臺灣的民眾,至少死了五六萬人,而日本軍隊也折損不下萬人。

    除了正式抵抗以外,還有許多日本警察以強壓的手段,隨時拘捕他們認為靠不住的分子。如后藤新平(1857-1929,甲午戰爭后任臺灣民政長官、代行臺灣總督。因其對中國臺灣及東北的野蠻統治,可以稱得上是日本侵華的罪魁之一),這個為人熟知的人物,就在1898年制定匪徒刑罰令,將他們認為靠不住的臺民都當作土匪懲處,成群地屠殺,有時數百人被聚集在一起,用機槍掃射,集體處死。這種恐怖的統治,也有強烈的震懾作用,使臺民不敢再有抗日想法。


    日本初占臺灣時候,有許多日本的政治人物認為,這個疫癘流行的熱帶島嶼不是日本人能夠居住的。有人甚至建議,何不把臺灣賣給西方國家,賺一筆現金算了。可是也有人認為,應當把臺灣建設成為一個為日本生產糧食和工業原料的供給地。后藤新平這一批人,就是執行第二種選擇的人物,將臺灣建設成一個為日本供給米糧、食糖、果蔬、建筑木材,還有硫黃和樟腦的殖民地。日本本國的農夫遂從農田釋放,轉化為日本建設的大軍,提供了日本工業化需要的大量勞力。因此,臺灣島的建設從殖民地的功能而論,對日本在明治以后,大正時代(日本大正天皇統治時期,1912-1926)晉升為工業化國家,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日本在臺灣的農業建設和“國民教育”

    日本人在臺灣的建設,從經濟方面來說,嘗試了堪稱亞洲第一次的農業革命,推行的項目有:使用化肥、培育新品種、有計劃地規劃水利灌溉等。他們開設了新型糖廠,代替過去用牛力和人力操作的制糖方法。日本人擁有的幾家制糖株式會社,廣泛地種植甘蔗,榨制食糖,行銷世界。臺灣外銷的農業加工品中,食糖一項的收入占了大宗。凡此建設都使得臺灣的民間實受其益。不過,這些措施,頗多以臺灣為實驗性質,一旦犯了錯誤,臺灣百姓先吃大虧。例如,日本當局推行一種稻米新品種,高產,卻不能抗風,臺灣全島都奉命種這一品種。一次風災,全臺顆粒無收,百姓蒙受極大損失。

    臺灣推行現代化農業生產,無論質和量都提高了許多,而且,這些建設帶動了農村社會的巨大變化。糖廠外圍,因為有糖廠為中心,一部分的城市文化被帶入農村,提高了農村的生活水平。嘉南平原上,烏山頭水庫這個大的水利系統,是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的。在日本統治期間,臺灣全島逐漸電氣化,縱貫鐵路修成,高雄、基隆兩港開港——都是有長久影響的建設。日本的農業人口遷移到臺灣東部屯墾,本來幾乎全無建設的臺灣東部,因此也有可觀的成就。

    在教育方面,日本推行了“國民教育”,每一個兒童都要接受6年基礎教育。在衛生方面,日本設立了衛生警察,專職監督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公共衛生。嚴厲的公共衛生政策,使得一般人的生活環境變得清潔健康。日本推行現代的醫療制度,臺北帝大的醫學院訓練了許多本省的醫生。  

    日本殖民當局,將剛從西方學來的法律應用于臺灣,代替了中國傳統的法律。當時,刑事警察的權威,幾乎是絕對的。日本在臺灣施行的刑罰,雖然嚴酷,但是基本上有法可據。

    這許多建設,都是后藤新平以及他的繼任者——幾個文人總督和文官,在日本據有臺灣后逐步開展的。他們要在臺灣建設一個模范殖民地。相對于日本在朝鮮的軍事統治,日本在臺灣推行的殖民統治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

    在此基礎上,日本帶來了現代文化知識和現代化的生活形態,給臺灣鋪設了一層從西方經過日本,移植到臺灣的世界近代文明。無可諱言,由于臺灣不過是日本的文化邊陲,雖然各方面的文化資源取自日本本土,但臺灣文化能達到的水平,難免先天不足,而且,很難有開拓創新的空間。

    臺灣人民做了五十年二等公民

    日本治臺,終究還是將臺灣當作殖民地,臺灣人民終究只是日本帝國第二等公民。日本的百姓在本土有選舉權,日本卻始終沒有給臺灣人一個民主的制度。不僅官員都是從外面派進來的,而且臺灣民間也沒有真正的選舉議會。基層行政單位的一些代表,也并不都是選舉產生的,有一大半是由官方指定。有些臺灣的精英分子,是日本籠絡的對象。臺灣地區曾經有“紳章制度”,由殖民地當局頒給地方領袖們佩戴的徽章,表彰他們的社會地位。用這一方法,日本贏取了許多臺灣地方領導階層的擁護。

    可是,日本在臺灣訓練當地人才有一定的限制。臺北帝大主要是為在臺的日本人而設。臺灣人的職業選擇,最多是律師和醫生;文官、法官、高級技師和管理人員,都由日本人擔任。日本殖民當局并不鼓勵臺灣人進入真正的社會領導階層。例如,殖民當局只允許日本人的公司經營大規模的糖廠。糖廠對于提高臺灣的經濟生產能力,確實有貢獻,然而,對它外圍的農村而言,它壟斷了農民選擇作物的權利,也獨占了當地交通和其他資源的分配。

    當年日本人的糖廠,并不僅僅是一個生產單位,實際上還兼具控制和管理的功能。這一類企業不會讓臺灣人經營,糖廠的技師和管理人員都是日本人,臺灣人只不過是基層勞工而已。

    臺灣人能發展的,最多只是地方性的交通和農產加工企業,如運輸、倉庫、碾米、磨粉等地方性的小企業。其他重要的企業,日本人都不讓臺灣人經營。在臺北帝大,臺灣籍教授鳳毛麟角,絕大多數教授都是從日本聘請來的學者。因此,在學術上,臺灣同胞并沒有機會發展到足以領導臺灣文化建設的地步,也不足以領導臺灣的輿論。

    臺灣人民爭取平等的努力

    臺灣同胞力爭身份和權利的平等,也曾經有過多次努力和抵抗。

    1913年羅福星領導的“苗栗事件”(羅福星事件、臺南關帝事件、臺中東勢角事件、新竹事件、南投事件的合稱,這五次事件相繼發生于1912年、1913年間。日本人將這五次抗日事件鎮壓后,合并處理,稱為“苗栗事件”),1915年余清芳領導的“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噍吧哖之戰”,是發生于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亦是臺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當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更是臺灣人最后一次武裝抗日)都失敗了。

    除了這兩次規模較大的民間起義之外,1930年,原住民部落也有過“霧社事件”(指1930年10月27日臺灣霧社——在今南投地區馬赫坡、缽亞倫、荷戈、塔羅灣、羅多夫、斯庫六個村社的高山族的人民,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血腥統治,在莫納·魯道的領導下掀起的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起義戰士消滅日本軍警百余人,戕殺日本婦孺數人,將霧社占領3天,后在日軍鎮壓及敵族夾攻下轉入深山,繼續作戰長達兩月之久,最終在日本殖民當局的陸空軍和大批武裝警察的聯合鎮壓下失敗),日本軍隊用大炮和毒氣,壓制沒有現代武器的原住民。

    臺灣人民努力爭取應有的權利,除了武裝起義,還通過議會政策的途徑和輿論的鼓吹,以求獲得比較公平的待遇。臺灣文化協會就是一個例子,他們曾經想用請愿的方式,為臺灣同胞取得參政的權利。他們也力圖爭取發行自己的報紙和刊物,甚至嘗試組織政黨,例如民眾黨,希望遵循現代各國民主運動的常規,爭取參政的權利。20世紀20年代,臺灣民權的請愿不下15次,然而,這些努力都失敗了。日本終究沒有賦予臺灣人民合理的平等地位。

    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控制,終于使得所有想要通過和平途徑,爭取臺灣人政治平等權和文化自主權的努力,化為泡影。

    日本在臺灣的“皇民化運動”

    50年的日本統治,在后半段發動了“皇民化運動”,愿意接受日本文化的臺灣同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只用日語。當局要求他們采用新的日本姓氏,放棄原來的中國姓名。“皇民”必須放棄中國祭祀祖先的儀式,皈依神社的神道教。  

    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之中,日本人不太敢用臺灣人作戰。但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就大量征用臺灣人參軍,最初擔任輔助戰士的臺灣軍夫,還不能算真正的日本軍人,后來兵源越來越不夠了,才將參軍的臺灣人納入日軍編制。

    日本占領臺灣之初,臺灣同胞群集在廟宇的廣場上,聽講中國的古事,觀賞民間的歌仔戲,欣賞中國文化之中悲歡離合的故事。民間娛樂經由南管(南管指中國福建南音,為中國古代一個音樂種類)、北管(為17-20世紀,臺灣與閩南地區流傳廣遠的音樂、歌曲和戲劇表演。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而得名的北管,與使用南方音樂元素的南管,互為呼應),懷念原鄉的生活。

    在日本的統治下,還有一些臺灣讀書人組織詩社,借吟哦古詩,盡量保持傳統的文字和語言。中文的“書房”(私塾之別稱)是學習文化的地方。在日本推行普及教育之時,書房還是可以和學校教育互相補充的。這些努力都說明了,日本統治臺灣50年的前半段,臺灣同胞還在盡力維持傳統文化的命脈傳承。

    太平洋戰爭的后期,臺灣同胞有一部分在南洋作戰,埋骨異鄉,永遠不能回家。許多年輕人被征調到日本去,參加日本的國防生產工作。甚至十五六歲的青年也被征發到日本,在日本的飛機工廠做工,補充日本的勞力不足。戰爭期間,美軍轟炸臺灣,臺灣的鐵路、公路、港口及各種工廠設施,都遭受嚴重的損害。當時,日本糧食不足,臺灣同胞最多只能吃日本人配給糧食的一半。

    今天許多臺灣的耆老,還能記得當年半饑餓的生活——這些都是悲劇。第二次世界大戰,臺灣人民蒙受的災害和日本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沒有被“原爆”(指1945年發生在日本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事件)的蕈狀云籠罩以外,臺灣人民在戰時深受的苦難,全是為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拖累的。

    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50年中,屈辱與苦難多于幸福。

    (摘編自許倬云《臺灣四百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 發表于 2015-09-14 00:00
    • 閱讀 ( 122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