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我們生來就是種族主義者嗎?

    潛意識中就有偏見

    唐納德·斯特林曾經是NBA洛杉磯快船隊的老板,在執掌快船隊長達32年零10個月的時候,他攤上大事了。2014年初,斯特林要求他的黑人女友不要再跟其他黑人來往了,沒想到他說的話被女友偷偷錄音,還在網上曝了光。斯特林的不當言論受到了美國人的普遍譴責,很快,他因言論中帶有種族歧視被趕出了NBA。

    但是,有專家指出,其實每個人在潛意識里都含有一些不被自己察覺的偏見,可能有些人口里說著自己是多么友愛、多么崇尚膚色平等,但心里卻還是隱藏著對某個群體不好的印象。斯特林公開說出了自己內心的偏見,卻為美國社會所不容,成了所謂“政治正確”的犧牲品。

    紐約大學的科學家做過了一個測試,需要志愿者在電腦前,能快地將一些詞語和圖片進行歸類。詞語包括喜悅、愛、和平、美妙、愉快、光榮、歡笑、快樂之類的“好”詞匯和苦惱、糟糕、恐怖、骯臟、邪惡、可怕、失敗、傷害之類的“壞”詞匯;圖片則是一張張不同形象的黑人與白人的照片。當詞語和圖片夾雜在一起,先后在電腦屏幕上閃爍時,志愿者要點擊相應的按鍵,很快做出合適的歸類。

    測驗結果發現,志愿者很容易把白人圖像與“好”詞匯歸類到一起,而把黑人圖像與“壞”詞匯歸類到一起。雖然在隨后的問卷調查中,志愿者相當自信地認為自己沒有種族歧視,但是在測試中,卻無法控制自己瞬間的反應,自然把消極詞匯和黑人照片歸到一起,這表明種族偏見已經深深植根于志愿者的潛意識中。


    我們習慣“分門別類”

    難道我們天生就帶有種族偏見嗎?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這樣的。美國弗吉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曾經解釋了種族偏見的來源,他們認為,偏見其實來源于大腦中的儲存分類。原來我們大腦中有一個對事物分門別類的“文件柜”,對我們接觸過的事物分門別類,比如動物被分類成狗、貓、老鼠……,天氣分類為冷、熱、陰、晴,甚至人類自身也被分為了男人、女人。

    我們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高效地將復雜世界簡化。比如毒蛇猛獸對我們的安全會造成很大威脅,所以我們可以對一段濕漉漉的井繩產生恐懼,即使遇見吃飽了閑逛的獅子也會逃跑。這樣做必然會使自己更安全,這對我們提高生存幾率是非常有意義的。

    但是,大腦中刻板而不變通的分類方式當然不會時時準確。特別是對于某些人群形成負面觀點時,種族歧視的問題就出現了。當我們遇到一個人的時候,大腦潛意識會試圖迅速將其歸類,如果我們對此人知之甚少,就會通過他的種族來歸類。

    我們會按照什么原則對陌生人歸類呢?通常我們對社會中代表人物的印象,會深刻地塑造這些分類。比如,喬丹、科比和博爾特給我們造成的印象就是,黑人都是籃球和田徑運動健將;而比爾·蓋茨、巴菲特和索羅斯被打上了白人企業家的標簽;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和霍金是白人科學家。也正因為如此,即便我們的社會在對待種族問題上有了進步,但下意識的分類習慣仍然浸透于人類行為中。

    群居動物的“部落主義”

    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往往也因此產生強烈的種族偏見——偏愛與我們相近類似的人群,排斥與我們差別迥異的人群。就如俗話說的那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在一項研究中,志愿者被要求評估一下對一系列畫作的喜愛程度。志愿者被隨機分成兩組,名為“紅組”或者“綠組”。同時,畫作也是一部分偏紅色,另一部分偏綠色。實驗結果發現,“紅組”的人偏愛偏紅色的畫作,“綠組”的人偏愛偏綠色的畫作。總之,人們總是會表現出對于自己所屬顏色組畫作的偏愛,雖然志愿者的分組只是任意隨機分配的。

    這項實驗說明,人群很容易形成某種群落,即使一個城市有兩支球隊,也會形成互不相讓的兩支球迷隊伍,并產生一種莫名的排他感。

    從進化上看,人類最早就形成了部落。因為人處于部落中總是會更安全。所以,人們對于自身部落之外人群的“原始”恐懼,形成了“部落主義”,這與今天的種族偏見有密切關系。

    另外,“部落主義”也有其生理學上的表現,研究表明,大腦中產生種族偏見的關鍵區域是杏仁核,它是大腦中負責產生“戰斗或逃跑反應”(生理學名詞,指人體經一系列的神經和腺體活動引發應激反應,使軀體做好防御、掙扎或者逃跑的準備)的。科學家們發現,人們在與其他種族接觸時,杏仁核就會異常興奮。而且,如果人們事先就對其他種族有一些不準確的了解,那么杏仁核運行會更快,導致人們表達出強烈的偏見。

    意外的發現

    種族偏見當然是不好的,它會帶來許多壞處,比如引起沖突和爭執,破壞社會的公平。但是,科學家們最近發現,種族偏見還常常會產生一個意想不到的惡果——它會影響大腦的工作過程,降低人們的創新能力。這里所說的創新能力,并不是指藝術上的創造力,而是泛指人們打破傳統條條框框的束縛、進行發散思維的能力。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科學家們進行過一項實驗,實驗要求志愿者列出磚頭所有可能的用途。除了蓋樓磊墻,如果實驗參與者還能想到更多的用途,比如磚頭是不錯的壓紙器、磚頭可以拍人,那么他就會在實驗中得到更多的分數。實驗結果表明,那些潛意識中種族歧視程度低的人,他們對于一塊磚頭卻往往有著更多的創新想法。

    磚頭的測試只是開始,接下來科學家們又把志愿者分成兩個組,分別閱讀兩種文章。第一組閱讀的文章的論點是,種族之間是有重要差別的,這種差別是與生俱來的。第二組閱讀的文章的論點則認為,種族差異很小。閱讀過后,志愿者將立即接受有一定難度的創造力測驗——給定三個相互之間完全無關聯的詞語,志愿者需要想出一個詞將它們關聯起來。比如,給定三個詞“談話”、“付款”、“電線”,那么“電話”、“電視”之類的詞語就是正確答案。結果顯示,第二組的志愿者在創造力測試中的得分平均要高出32%。

    科學家認為,種族偏見會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對創造力也會產生負面影響。為什么人們思維方式會影響人的認知風格及創造性潛力呢?這是因為種族偏見和創造力的停滯,全都是由于我們過度依賴大腦現存的“分類”,從而抵觸了大腦進行發散思維的進程。就像我們可以想象出小貓小狗各種各樣憨態可掬的樣子,但無法想象出蛇會給我們帶來什么美感一樣,即使是剛孵出的小蛇,這是因為人們對蛇的憎惡,阻礙了對蛇美感的想象。

    我們能“解決”種族偏見么?

    科學家們做了這么多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為了擺脫種族偏見,我們不能簡單地扼殺種族主義,也不能重塑自己的大腦,以改變杏仁核的“興奮關聯”以及“拉幫結派”的自然傾向。我們能夠改變的是自己的行為和文化,比如,美國弗吉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就找到了許多方法,幫助人們減少無意識的偏見。

    科學家做過兩個實驗,志愿者全是白人。第一個實驗,科學家首先讓志愿者閱讀一則故事,故事中白人襲擊了“你”,而黑人同伴搭救了“你”。閱讀完故事后,讓志愿者做測試,結果志愿者的無意識偏見都大幅下降。

    第二個實驗是,先讓志愿者與黑人組隊,同另一個由全是白人組成的隊玩躲避球游戲。在游戲中,科學家安排白人隊故意作弊。游戲結束后,對志愿者進行測試,結果這些志愿者的偏見程度同樣大幅下降。科學家們認為,這說明只要我們多和其他種族的人溝通和加強了解,就會降低種族偏見。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科學家們也做過這方面的實驗。科學家讓志愿者觀看三種時長20分鐘的多媒體視頻:一部分人只觀看美國文化的講座(比如迪斯尼的主題、可口可樂和白宮),一部分人只觀看中國文化的講座(比如各種節日、風俗和長城),還有一部分人觀看對比中美文化的講座。

    視頻播放之后,科學家們讓志愿者處理應聘者投來的簡歷,這些應聘者有白人和黃種人,履歷和工作能力大都相近。統計結果發現,只傾聽美國文化講座的人有81%更傾向于雇傭白人,只傾聽中國文化講座的人有86%更傾向于雇傭白人,而傾聽對比中美文化講座的人只有56%更傾向于白人。科學家得出結論,多元文化的接觸更有助于消除偏見,至少在短時間的心理學實驗中,多元文化有助于人們擺脫思維定勢。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種族偏見的行為會越來越少。通過這些實驗,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一個人劃成種族主義者或者非種族主義者。種族偏見早已溜進了我們的大腦,但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來克服它。

    • 發表于 2015-09-11 00:00
    • 閱讀 ( 76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