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你有手機分離焦慮嗎?

    無疑,手機會令人們分心。當人們在做一些不需要手機參與的事情時,手機的出現是一種干擾。反之,手機不在身邊,也會令我們手足無措。以前,心理學研究的分離焦慮集中在兒童身上。小孩子從母親或者其他撫養者那里獲得食物、保護和關愛,所以孩子對母親產生依戀,如果分離,就會產生分離焦慮。如今,手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另外一個依戀對象。心理學家認為它滿足了我們三方面的心理需要:效能感、自主性和歸屬感。如果跟它分離,我們會出現手機分離焦慮。

    手機在場效應

    當人們在開車、走路、工作或學習的時候,同時使用手機必然對人們正在做的事情是一種干擾。但是,我們在這里要談的不是使用手機帶來的干擾問題,而是“手機的出現”對我們的干擾(即便我們并未使用手機),可以簡單地稱這種現象是“手機在場”現象。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的研究者招募了一些志愿者來參加一個手機在場效應實驗。實驗是兩兩進行的,研究者讓兩個人把所有個人物品留在另一個房間寄存后走入一個房間里。這個房間有一個書桌和兩張椅子。如圖所示,1代表手機;2代表書桌上的一本書;3代表椅子。兩個人坐在椅子上進行10分鐘的談話。談話內容是過去一個月里發生的有趣的事情。談話完之后,研究者將測量志愿者感覺到的與談話對象的關系質量和親密度。當然,有一半志愿者在談話時,書本上放著手機,而另一半志愿者談話時,書本上沒有手機。這部手機是很普通的手機,看不出是什么牌子的。

           

    實驗結果發現,當有手機放在書桌上時,談話者感受到的雙方關系質量和親密度都相對低。后來,研究者重復了一個類似的實驗,結果跟這個實驗一致。這表明,手機在場會影響人們的人際關系。雖然手機是通過什么來影響人們面對面交談的效果,但是它的影響被認為是確定無疑的。

    在手機上發現的這些現象似乎不是新事物。因為早在1965年,心理學家扎榮茨就發現,當有其他人在場的時候,人們的生理喚醒更強,因而人們在簡單的任務中表現更佳,但是在困難任務中表現受阻。小孩子在做簡單的數學題時若感受到自己父母在關注著他,那么可能他會做得更好,但若是在做奧數等對他來說有難度的題目,那么他會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手機扮演了一種“他人在場”的角色。

    除了喚醒作用,他人的出現也會爭奪人們的注意力資源。人們會被他人所分心,在任務和他人之間分配注意力。所以,手機在場現象可能反映了手機使得我們心緒發生波動,也可能反映了它對我們有限的注意力資源的占用。

    如果人們只是在做簡單的工作,那么手機的出現對人們不會有影響。但是在復雜的工作中,只要有手機出現,人們的工作表現就會打折扣。有研究表明,人們在討論有意義的話題時,手機出現在視線內會影響人們在討論中達成的效果。但是,在閑談的時候,手機出現與否都沒關系。形象地比喻一下,這貌似在提示我們,在路上散步偶遇朋友時手里拿著手機是沒關系的,但是如果我們在開會,或者要找朋友敞開心扉談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時,最好是“凈身”(不帶手機)認真地對話。

    手機分離焦慮

    正如前面說的,手機讓人有一種“連結”之感,即通過手機與自己的朋友圈子和信息源連在一起。這種連結感使得人們形成條件作用,乃至一天到晚不停地檢查自己的手機(包括手機里的APP)是否有新的消息。直到睡覺前,人們仍會守在手機屏幕前。很多人無法做到有一天離開手機。如果將手機與人分離,人們會感到焦慮。

    美國南緬因大學的研究者把參加實驗的志愿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要將手機交出后再進入教室。另一部分可以將手機帶入教室,但是要調為靜音且不準拿出來使用。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測量了他們平時的手機使用量,并且追蹤他們的情緒變化。

    結果發現,那些無法把手機帶在身上的人感到更加焦慮,而日常手機重度使用者在接下來一個多小時里會越來越焦慮。輕度手機使用者則不會產生焦慮。對于中度的手機使用者來說,當他們交出手機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焦慮,但是如果手機可以帶在身上,則不會有焦慮感的產生。

    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研究者讓實驗參與者在兩種情況下做單詞搜索任務。在第一種情況下,他們在完成任務時,他們的手機就放在眼前,只是調為靜音。第二種情況下,手機以“會擾亂實驗器材”為由被研究者放在了房間的另一端,他們必須與手機分離的情況下做單詞搜索任務。而且,研究者會在任務中途故意撥通這些參與者的手機,讓它響6下才掛。一半的參與者先經歷第一種情況再經歷第二種情況,另一半參與者則反過來。

    結果發現,不能接手機會讓參與者的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做單詞搜索任務的表現也會更差。因為心率和血壓是壓力和焦慮的生理指標,所以我們可知這些參與者在第二種情況時會更加焦慮。

    為何人們會出現手機分離焦慮?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人們害怕錯誤精彩瞬間,害怕失去與別人連結在一起的感覺。這也回到了最初我們說的,手機滿足人在社會中的一種連結感或歸屬感。如今若沒有手機在身邊,則會感到失落。另外有學者認為,因為手機能夠滿足人們的自主性和效能感,所以慢慢地已經成為很多人自我延伸的一部分。失去手機就像奪走畫家的畫筆、音樂家的樂器或者寵物愛好者手里的貓。失去手機對很多人來說就像是失去了自我的一部分。

    警惕無手機恐懼癥

    對于與手機分離的焦慮在人群中如此盛行,以致于有人提出了一個叫作無手機恐懼癥(Nomophobia)的概念。“nomo”指的是沒有手機(no mobile phone),而“phobia”是指恐懼。在這種恐懼癥的驅動下,人們不斷地想去看手機。這類似于一種行為成癮的現象。這使得人們一天內持續地受到這種想法(想去看手機)的打擾,以致于無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來深入思考其他問題。這是現在人們感覺自己的生活和時間“碎片化”的其中一種原因。人們難以長時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總是被其他消息打斷。

    你是否無論去廁所、去洗澡、去游泳都要帶著手機?是否經常擔心手機沒電?是否隨身攜帶便攜式充電器,以免出現手機沒電的“悲劇”?是否無論到哪里都要檢查是否有信號或者網絡接入信號(wifi等)?是否有時誤以為手機在振動卻實際上不是?是否有時手里拿著手機去找手機?睡覺時你的手機放在何處?這些都是檢查自己對手機依賴程度的思考問題。

    顯然,在這個碎片化嚴重、個人專注力缺乏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資源已經耗不起。大家在享受手機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要靜下來思考下如何避免淪為它的“奴隸”。

    (作者:何吳明)

    • 發表于 2015-09-09 00:00
    • 閱讀 ( 71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