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機器人將怎樣消滅人類?

    自從卡雷爾·恰佩克在其科幻戲劇《羅素姆萬能機器人》中首次創立了“機器人”這個新概念,人類可能被機器人毀滅的巨大擔憂就同時降臨。劇中的機器人獲得“靈魂”后,頓時起事,試圖滅亡人類。在六年后誕生的電影史上經典中的經典——《大都會》一片中,機器人又把試圖毀滅人類的好戲上演了一遍。近百年來,有關機器人將可能徹底毀滅人類、僭奪寶器、取人類而代之的科幻作品可謂汗牛充棟,大量科幻作家創作了成噸的此類題材小說,聲嘶力竭地提醒人類當心被自己的造物所吞沒。影響力最大的,當屬《終結者》系列電影,精彩絕倫的故事和不可磨滅的藝術形象令販夫走卒亦對“機器人毀滅人類”這一本該未來精英人士操心的問題印象無比深刻。

    不能責怪科幻文藝作品杞人憂天。上帝創造人,而人則創造了機器人。人類的這一大手筆,做得確實太大了,大到了讓人類心里一直不踏實。“機器人”一詞才誕生二十年,阿西莫夫就給機器人套上了舉世聞名的“三大定律”,試圖防止這種鋼鐵生命“欺師滅祖”、“犯上作亂”。不過,就連阿西莫夫自己對此都從來沒樂觀過,在他筆下,“三大定律”漏洞百出,千瘡百孔,根本阻擋不了所向無前的歷史車輪。直到今天,對于自己能不能成功防止機器人將人類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人類心中可以說一點兒底都沒有。

    為此,肯定有人會覺得壓根兒就不該讓機器人誕生,不該讓它進入人類的生活之中。

    但是,這可能做到嗎?

    當然不可能。機器人早已誕生,如今已經與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了。

    早在1959年,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尤尼梅特”就已問世,截至2008年,全球機器人數量已達860萬個,其中工業機器人130萬個,服務機器人730萬個。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在汽車制造、電子電氣和化工、橡膠和塑料這幾個領域產品的生產上。不過,現在的機器人還相當原始,對于科幻小說和電影里所描述的高度類人的機器人,這些年的研究進展微乎其微,其應用前景還是和上個世紀一樣虛幻。但即便如此,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也已經離不開工業機器人了,僅舉一例:2011年,全世界汽車產量高達8010萬輛,若沒有工業機器人的幫助,這將成為全球工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將來,人類對各種商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大,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如果不使用工業機器人,生產力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服務機器人也越來越令人類難以割舍。盡管類人機器人的研究進展一直不明顯,但服務機器人對人類生活的滲透卻越來越廣泛,筆者就曾在超市中親眼見到作為成熟商品出售的圓盤狀地板清潔機器人,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雖然與人外形差不多的“機器管家”可能一百年后都難以出現,但沒有任何理由認定未來的家政機器人一定是類人機器人,只要機器人能自主完成家政服務工作,其具體形態如何根本無所謂。家政機器人的應用前景其實并不虛幻。如今,人口老齡化和年輕人沉迷娛樂生活,使得人類擺脫繁重家務勞動的渴望史無前例地增強,只要技術上取得突破,經濟上的合理性達到了要求,機器人一定會潮水般涌進千家萬戶。筆者在這里大膽預言:經濟發展的需要,將是機器人興盛壯大的最重要原因。人類社會對于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渴望和尋求簡直可以說是瘋狂,如果家政機器人產業形成了氣候,那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和幫助是難以估量的。衣食住行,乃是經濟發展的幾大傳統引擎,而任勞任怨、無可挑剔的家政服務,對每個家庭的誘惑都是無可抵御的,很有可能,家政機器人產業會成為未來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經濟引擎之一,甚至可能超過汽車產業的規模。當年,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汽車工業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二戰后,日本崛起為第二經濟大國,汽車工業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大國崛起不能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世界各國為了發展經濟,不可能忽視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那時候,許多國家會爭先恐后地在家政機器人產業上瘋狂投入,什么《終結者》,什么《大都會》,科幻藝術家們的警告都會被扔到爪哇國去,機器人的隊伍,將在嘩嘩作響的點鈔機聲中不可阻擋地迅速膨脹……

    什么?人類失業大軍會阻止機器人隊伍的膨脹?嘿嘿,你錯了,不會有什么失業大軍,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的將是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不是科幻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麋沸蟻動的未來“盧德運動”。為何?請看如今一輛汽車上路,養活了多少人:收稅的、修車的、洗車的、加油的、停車收費的、裝飾轎車的……機器人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不會遜色于汽車工業,原材料制造、零部件生產、安裝調試、售后維修保養、軟件生產與銷售、周邊延伸硬件開發……這些都是令人垂涎的肥魚大肉啊。想想電腦的普及所提供的不可計數的就業機會和所帶動的數碼產業的驚人發展吧,鑒于家政機器人龐大的基數,這個產業所能容納的從業人員將是令人瞠目的。機器人產業,一開始就不會像小說和動畫片里那樣因為人類的就業問題而受到巨大阻力。等發展到周邊產業里也充滿了機器人員工時,還是不會迎來面有菜色的人類失業大軍,因為那時候人類可能已經開始了滅亡之旅,這個后面再說。

    機器人的崛起和壯大可以說是必然的。不僅因為機器人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令人垂涎,還因為國家之間經濟競爭的需要。

    當今世界,發達國家最大的困擾之一,就是勞動力價格昂貴和人口老齡化所造成的工業衰退。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依靠“人口紅利”振興了自己國家的工業。比如,中國在2011年生產了1842萬輛汽車,而美國只生產了865萬輛汽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汽車公司所負擔的員工工資和福利費用太高,導致產品價格高昂,無力對抗競爭,產業逐漸衰落……“中國制造”名揚四海,低廉的人工是其取勝的重要法寶。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價格高、生育率下降與人口老齡化問題,在可預見的將來都難以解決。發達國家要想重新振興自己的工業,重新在國際上獲得競爭力,只有依靠自己僅存的最大優勢——科學技術。使用自動機器人填補勞動力的不足,降低產品價格,重獲競爭力,這似乎是未來發達國家重占上風的唯一機會。事實上,目前使用工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日本,就是因為20世紀70年代全國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所致。日本人口增長率太低,已成為制約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工業機器人的引進大大緩解了市場勞動力嚴重短缺這一社會矛盾,日本政府大喜之下,采取多方面鼓勵政策,終于使日本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在全球獨占鰲頭,現在已經達到近三十四萬臺,同時也令日本成為了在類人機器人研究領域成就最大的國家。

    發達國家開始打機器人的主意,新興發展中國家也不會閑著。發展中國家擁有后起優勢,早看到了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自然要未雨綢繆,并驅爭先。當今工業機器人的運行數量增速最快的國家就是中國和印度,預計今年漲幅分別為64%和69%。報載,中國某制衣企業現在車間里已是“只聞機聲,不見人影”——因為勞動力短缺,工廠已全部換上了電腦機,1臺電腦機相當于8臺手工機,而1個工人可以同時看管6臺電腦機。也就是說,現在1個工人相當于過去48個工人的生產效率。數月前,中國臺灣富士康科技集團公布了它的百萬機器人大軍計劃,豪言要在未來三年投資至少1000億元,引入100萬臺工業機器人以降低成本,應對中國勞動力價格上漲的問題和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的競爭。現在,全世界工業機器人總存量也不過130萬臺,富士康的這一大手筆,真是堪比科幻大片。

    研發使用機器人以增強本國工業競爭力的事,你不做,自然有人做。如此爭先恐后,人類社會哪有可能扼殺機器人于搖籃之中?在這種形勢之下,機器人隊伍不壯大才不正常,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雖然機器人進入人類生產生活的勢頭不可阻擋,但這并不意味著機器人一定會獲得“靈魂”。目前還實在看不出為機器人研發人工智能在經濟上的必然性。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的經濟活動需要的都是稱手、高效的工具,而不是和車間工人一樣的頭腦。就像機器人沒有理由一定是類人機器人一樣,機器人也沒有理由一定會獲得“靈魂”。人類為了自身安全而刻意不使機器人獲得智慧,這確實有可行性。

    但是,筆者認為,沒有“靈魂”的機器人,對人類文明的威脅或許更大!

    沒有“靈魂”,機器人就只會是對人類絕對馴服的稱手工具,怎么可能威脅到人類呢?社會生產全部由絕對馴服的工具來承擔,這不是自古以來無數人夢想中的美妙天堂嗎,又何來威脅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人類歷史上其實出現過將社會生產勞動全部甩給“工具”的國家,我們來看看這個國家的興衰。

    想當年,羅馬歷經八百年艱苦奮斗和無數次血戰,從一個蕞爾小鎮擴張為跨越歐亞非的超級帝國,但之后僅風光了兩百來年就開始衰落,又茍延殘喘了一些年頭之后,羅馬文明竟徹底毀滅。羅馬是奴隸制生產關系的典型代表,它是毀于如科幻小說中描繪的機器人暴亂一般的奴隸大起義嗎?顯然不是。規模最大的斯巴達克斯起義,劍奴大軍甚至沒有嘗試攻擊一下羅馬城,最后將起義鎮壓下去的,甚至都不是真正的羅馬軍團(當時的法令規定意大利境內不得駐扎正規軍),而是臨時征募組建的武裝警察性質的部隊,這種程度的危機,對羅馬來說根本算不上心腹之疾。

    羅馬之所以滅亡,極度發達的奴隸制經濟所導致的全國上下全面腐化是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當羅馬打翻了所有敵人、建立起龐大的帝國之后,危機感漸漸消失,無數奴隸辛苦勞動又使得生活資料格外豐富,于是享樂思潮逐漸蔓延,以前勤勉樸實、爭先為國效力的傳統美德不見了,而揮金如土窮奢極欲的風氣愈演愈烈。羅馬人逐漸變得只知尋歡作樂,舉國上下沉迷于所費不貲的奴隸角斗、賽車、海戰等娛樂活動,圖拉真皇帝甚至舉行過長達123天的娛樂盛典。羅馬假日越設越多,全年最高竟超過200天。皇家和富翁們的宴會往往一開就是好幾天,吃不下了就去“嘔吐室”設法把肚中食物全吐光再回來狂吃……很快,整個社會都墮落腐化,掉到“罪惡與荒淫的泥淖中去了”,不僅富有者揮霍無度縱欲享樂,連羅馬自由平民也變得十分鄙視勞動,認為勞動是一種恥辱,競相追逐富裕和安逸,終日游手好閑,靠國家和社會施舍度日(葡萄酒和面包在羅馬城里是免費的),羅馬城中的這些混吃等死之輩最高時竟達80萬之多!羅馬公民曾經節儉、勤勞、純樸、愛國,但不勞而獲的經濟模式銷蝕了道德,磨滅了進取心,扼殺了創造力,羅馬人再也不是辛勤的農夫和勇敢的戰士了。羅馬的管理者曾經賢明廉潔,但世風日下后,吏治變得腐敗不堪,貪污賄賂盛行,昏君暴君層出不窮。由于享樂者越來越多,生產者越來越少,國家經濟逐漸被掏空。在如此這般不勞而獲奢靡享樂的社會中,自然沒多少人對從軍為國御敵有興趣(當阿拉里克率軍圍困羅馬城時,城中市民餓死了一大片也沒人愿意參軍殺敵),從前剽悍堅韌的尚武精神冰消瓦解,很多人寧愿切掉自己的拇指來逃避兵役,也不肯忍受艱苦的軍營生活,羅馬不得不大量雇用蠻族來充實軍隊,結果軍隊嘩變叛亂事件越來越多,曾經威震天下的羅馬軍團變得不堪一擊。等到“上帝之鞭”呼嘯揮擊而來,輝煌了千余年的羅馬文明終于灰飛煙滅……

    如果未來技術條件允許,人類將勞動生產全部甩給生產效率極高的工具承擔,全體人民確實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這不足為奇,只需大幅度提高社會福利即可。福利社會高度發達后,失業再也不是問題了,自然沒人在乎工作是否會被機器人搶走。到那時,人類的經濟重心就不再是“做蛋糕”,而將是“分蛋糕”,人們關注的將只是怎么分配機器人的勞動成果。但是,這種“美妙”的生活或許對人類并不是件好事。不關心自己做多少,只關心能分多少,不是寄生蟲又是什么?經濟是社會的基礎,經濟模式的巨變將引起社會全方位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民不勞而獲,對人類其實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這種現象在人類歷史上極少遭遇,人類很可能不知道怎么應對這種挑戰,古羅馬就沒有經受住這種挑戰。不單古代有沉痛教訓,現在也能看到不好的苗頭。這幾年肆虐歐美的金融危機,暴露出歐洲“從搖籃補貼到墳墓”的高福利社會的巨大弊端。經濟衰退、國家負債累累就不說了,關鍵是這種樂不可言的美好生活令曾經獨步天下的歐洲人變得懶惰了,對勞動失去了熱情,懶漢成群,不愿吃苦,缺乏競爭,失去理想,青年放縱,迷失方向,社會的制造能力、創新能力、活力與希望都在衰退……種種亂相,頗似古羅馬盛極而衰時的情景。幸運的是,現在歐美是靠借錢過上的懶惰生活,還有債主來逼債,還有危機會降臨,所以就還有大夢方醒、自我拯救的機會。但如果將來機器人承擔了全部生產重任,生產能力不會衰退,自然沒有債主上門,人類會不會戀酒迷花,執迷不醒?精神的貧弱衰敗,甚至比兇殘的強敵更加危險。人類會不會沒倒在“終結者”的槍口下,反倒在機器人奴隸“主人萬歲”的山呼聲中醉亡天堂、享樂至死?酌古斟今,筆者認為,機器人的這種威脅,可能性是最大的,也是最危險的。

    這種危機不僅對人類最為危險,對地球文明來說,也最為可怕。把眼光放高遠些,你會發現,如果人類文明被獲得了“靈魂”的機器人文明所取代,其實還不是一件最壞的事,因為地球文明畢竟還有繼承者。當年,羅馬古典文明被日耳曼人所毀滅,但日耳曼民族最終造就了輝煌燦爛的歐洲現代文明。可如果人類文明在沒有頭腦的機器人奴隸供養下醉生夢死徹底淪喪,又有誰來繼承地球文明并將其發揚光大呢?曾有科幻作品描繪過人類徹底消失、地球上只余下空無一人不停自動運轉的空曠城市的場景,這是何等的寂寞與悲涼啊……人類退化消亡,機器人又沒有“靈魂”,對地球文明來說,真是莫大的悲哀和最大的不幸。這,應該才是最可怕的結局。

    有知識,你就來!百度知道日報開放入駐,還猶豫什么,快來報名!

    • 發表于 2015-10-08 00:00
    • 閱讀 ( 82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